科室: 腎臟內2科 主任醫師 高繼寧

  腎病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多由大量蛋白尿所致的低蛋白血癥導致,低蛋白血癥導致血液的滋養功能減退,機體整體上會出現虛弱狀態,同時低蛋白血癥導致的水腫,則屬於中醫“水液運化失常”的範疇,合而言之,臨床多以脾腎兩虛為疾病特徵,氣虛嚴重者則會表現出虛寒的狀態,而呈現脾腎陽虛。但在脾腎兩虛這一基本病機的前提下,也有實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之不同。

  吾師認為,臨床上對於本病既要抓住基本病機特點,也不可忽視證候與證候之間的轉化或夾雜,對於病程較長,虛實夾雜的情況,要正確處理虛實的辯證關係。吾師一般按照如下原則辨證分型論治。

  辨證

  1、肺腎氣虛,風水犯濫證

  症候:患者平素少氣乏力,易患感冒,多因外感後突然出現眼瞼及面部水腫,繼則四肢及全身高度水腫,多兼外感表證,舌質淡胖而潤,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或沉數。

  病機:肺主氣,外合皮毛職司衛外;腎為先天之本,主一身陰陽之氣,主水,司膀胱之開合,主納氣。肺腎氣虛,則患者少氣乏力;肺氣不足,衛外不固故易患感冒;肺腎氣虛,宣降失調,水道不通,氣不化水,故易治水溼內聚而為禍患。若遇外邪侵襲,則風遏水阻,風鼓水溢,風水相博,推波助瀾,故水腫起於眼瞼、面部,迅即傳遍全身;風邪襲表,衛陽被遏,肺氣不宣,故兼外感表證,至於舌質淡胖而潤,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等,皆為水溼內停,肺腎氣虛之象;若為風寒則脈緊,若為風熱則脈數。

  治法:益氣固表,宣肺利水。

  方藥:防己黃芪湯和越脾湯加減。

  防己10g,黃芪30g,白朮15g,麻黃6g,石膏24g,生薑6g,大棗12g,甘草6g,石韋30g,白茅根30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桑白皮10g,大腹皮15g。

  加減:若為風熱襲肺者,可合銀翹散以疏風清熱;若患者水腫較甚著,可加五皮飲以利水消腫;胸腹脹滿者,可加陳皮、枳殼理氣寬中;兼有咽喉腫痛者,可加金銀花、牛蒡子、魚腥草以清熱解毒。

  2、脾腎陽虛,水溼氾濫證

  證候:高度水腫,按之凹餡,以下肢及腰背為主,或伴胸腔積液、腹水、小便不利,納差便溏,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質淡潤或舌體胖大質嫩而潤,邊有齒痕,舌苔白膩水滑,脈沉弱。

  病機: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內寄元陰元陽,為人體陽氣的根本。脾腎陽虛,肢體失於溫煦,故見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脾陽虛衰則運化失常,故見納差便溏;脾腎陽虛,水溼不化,開合失司,水液不能正常排出而停滯體內,溢於肌膚,故見小便不利、水腫,甚則水流胸腹而見胸腔積液、腹水;舌質淡潤或舌體胖大質嫩而潤,邊有齒痕,苔白膩水滑,脈沉弱等,皆為脾腎陽虛,水溼氾濫之證。

  治法:溫補脾腎,通利水溼。

  方藥:真武湯合實脾散加減。

  厚朴10g,白朮10g,木瓜10g,木香10g,草果仁10g,大腹皮10g,附子10g,白茯苓10g,乾薑10g,炙甘草5g,黨蔘10g,桂枝10g,澤瀉10g,車前子15g,白芍9g。

  加減:氣虛甚者,可加黃芪以補氣;脾虛明顯著,可加山藥、炒二芽,兼風邪者,加防風、羌活以散風除溼;腰以下腫甚者,加防己、薏苡仁;蛋白尿長期不消者,加金櫻子、芡實以固攝精。

  3、肝腎陰虛,溼熱互結證

  證候:腹大脹滿,甚則青筋暴露,腰膝痠軟,心煩少寐,咽喉紅腫疼痛,煩熱口苦,渴不欲飲,小便短少赤澀,大便稀薄而熱臭,舌質紅少津,苔黃膩,脈弦數。

  病機:患者久病水溼內阻,兼用激素傷陰化熱,故致肝腎陰虛,溼熱蘊積之證。由於水溼停聚未除,溢於肌膚,故見腹大脹滿,甚則青筋暴露。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肝腎陰虛,腰膝失養,故見腰膝痠軟;肝腎陰虛,不能制陽,陽虛上擾清空,故見心煩少寐;溼熱蘊積於咽喉,熱結血腐肉敗,故見咽喉紅腫疼痛;熱盛傷陰,且本有肝腎陰虛,陰津不足,不能上承,故見煩熱口苦、渴不欲飲;溼熱蘊積下焦,傷津耗氣,致氣化不行,氣機不暢,故見小便短澀、大便祕結不暢;舌紅少津苔黃膩,脈弦數等,皆為肝腎陰虛而溼熱蘊積之象。

  治法:滋補肝腎,清利溼熱。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知母6g,黃柏6g,山萸肉12g,山藥12g,丹皮9g,茯苓9g,澤瀉9g,滑石15g,梔子10g,生地10g,元參10g,麥冬10g,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5g。

  加減:若兼痤瘡感染或咽痛明顯,熱毒較甚者,可加板藍根、魚腥草、金銀花、白花蛇舌草以清熱解毒;大便祕結不暢者,可加生大黃以瀉熱通便;兼有尿頻、尿急、尿痛及血尿者,可加蒲公英、白茅根、大薊、小薊等以清利溼熱,涼血止血。

  4、氣滯水阻證

  證候:全身水腫,甚則可伴胸腔積液、腹水,腹脹胸滿,胸脅脹痛,肢體腫硬,舌質紅,苔薄膩,脈弦滑。

  病機:水溼內阻日久,阻礙氣機升降,故致氣滯不行而成氣滯水腫;水溼內阻,氾濫肌膚,故見周身水腫,甚則流溢胸腹而成胸腔積液、腹水;氣滯不行,故見腹脹胸滿;氣滯不通,不通則痛,故見胸脅脹滿;氣滯水阻,停於四肢,故見肢體腫硬;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等,均為氣滯水阻之象。

  治法:行氣利水。

  方藥:中滿分消湯加減。

  黨蔘10g,白朮10g,甘草6g,薑黃10g,黃芩10g,知母12g,澤瀉5g,厚朴15g,半夏10g,陳皮9g,黃連6g,豬苓15g,茯苓15g,乾薑6g,砂仁6g,虎杖15g,枳實10g,茵陳15g。

  加減:大便祕結者,加大黃5-15g,炒檳榔3-10g;小便不利者,加小薊10-15g,半邊蓮10-15g,通草6-12g。

  5、瘀水互結證

  證候:尿少水腫,面色黧黑,或萎黃,口脣及肌膚有瘀斑或瘀點,常伴見腰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血尿,面板粗糙或肌膚甲錯,舌質暗紅或淡暗,或有瘀斑瘀點,舌苔黃膩,脈弦細或沉澀。

  病機:腎病綜合徵病久水溼、溼熱內結,氣滯不行,血行不暢,而成瘀血,與水溼之邪互結留滯體內。水溼不化,聚於體內,泛溢肌膚,故見尿少水腫;瘀血阻滯,血行不暢,面部及肢體面板失其榮養,故見面色黧黑或萎黃、口脣及肌膚有瘀斑瘀點、面板粗糙或肌膚甲錯等;腰為腎府,瘀血阻於腎絡,不通則痛,故見腰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瘀血阻滯腎絡,血不循經而行,反溢脈外,故可見血尿。舌質暗紅或淡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為瘀血之徵,苔薄膩為水溼內停之象;久病必虛則脈細,病為裡證故脈沉,血瘀則氣滯不行故脈弦。

  治法:活血利水。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桃仁12g,紅花10g,赤芍10g,川芎15g,牛膝15g,當歸15g,生地10g,枳殼10g,柴胡10g,甘草6g。

  加減:兼痰溼阻滯者,可加半夏3-10g,白朮6-12g,天麻3-9g;若兼見熱象者,可加丹皮6-12g,重者加赤芍6-12g;尿中泡沫多者,可加黃芪9-30g,蟬衣3-10g;尿中有血者,可加白茅根15-30g。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