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湯劑是臨床應用最為常用的劑型,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因此,掌握正確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證臨床用藥療效發揮的重要條件。故李時珍曰:“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則藥亦無功。”
準備階段
中藥煎煮
煎煮用具
1、首選陶瓷器皿,如沙鍋、砂罐,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並且導熱均勻,保暖效能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鏽鋼器皿;
3、禁忌:煎藥器皿切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這些金屬元素易與藥液中的化學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致使療效降低,甚至還可產生毒副作用。
煎煮用水
用水:煎藥用水以無汙染的水、長流水為好,現在城市裡,則多以自來水為主。
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藥。但必須是無異味、潔淨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
一、浸泡
1、浸泡:一般加冷水漫過藥面,浸透後再煎煮,則有效成分易於煎出;
2、時間:一般浸泡30分鐘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藥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
3、特殊:花、草、葉可浸20分鐘;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藥材宜浸泡30~60分鐘。
總之,以藥材浸透為準。夏天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
二、煎煮階段
中藥煎煮
A、所用水量
1、根據:加水量的掌握,原則上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效能及煎煮時間長短來確定;
2、水量: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2釐米為宜;
3、其他:若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多;而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則加水量可比一般藥物略少。
B、煎煮火候
用火:一般藥物宜先武火後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位或過快熬幹。
C、煎煮時間
煎藥的時間從水開後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清熱發散性藥物: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
【時間】: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鐘左右。
2、慢性病: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藥物。
【時間】: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鐘左右。
3、補益藥: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藥物。
【時間】: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後再煎20~30分鐘。
D、煎煮次數
次數:一般來說,一劑藥可煎三次,最少應煎兩次。
三、特殊方法
中藥煎煮
一般藥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藥物因其性質、效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藥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效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藥方法。
A、先煎
【先煎】:指在他藥投入前先煎煮一段時間的方法。
【藥物】
1、如金石、礦物、貝殼類藥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應打碎先煎20~30分鐘,然後與其他藥物同煎;
2、又如川烏、附子等藥,也宜先煎;
3、制川烏、制附片也應先煎半小時再入它藥同煎,因經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確保用藥的安全。
B、後下
【後下】:指待他藥煎煮將成時再投入煎沸的方法。
【藥物】
1、一些容易揮散或破壞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黃、番瀉葉等藥,入藥宜後下;
2、大黃、番瀉葉等藥甚至可以直接用開水泡服。
C、包煎
【包煎】:由於有些藥物煎煮時易飄浮在藥液面上,或成糊狀,不便於煎煮及服用,而採取用紗布包裹入煎的方法。
【藥物】
1、如蒲黃、海金沙等,因藥材質地過輕,車前子、葶藶子等藥材較細,又含澱粉、粘液質較多的藥,煎煮時容易粘鍋、糊化、焦化;
2、辛夷、旋覆花等藥材有毛,對咽喉有刺激性,這幾類藥入藥時宜用紗布包裹入煎。
D、另煎
【另煎】:為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所吸附,單獨煎煮的方法。
【藥物】一些貴重藥物,如人蔘等宜另煎,以免影響療效,以致造成浪費。
E、烊化
【烊化】:對某些膠質或粘性較大的藥物隔物加溫融化。
【藥物】膠類藥物,如阿膠、龜膠、鹿膠等,容易粘附於其他藥渣及鍋底,既浪費藥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與其他藥汁兌服。
F、沖服
【沖服】:指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泡服用。
【藥物】一些粉末狀、或液狀類藥物,如芒硝、竹瀝等藥,宜用煎好的其他藥液或用開水沖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