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布魯氏菌病是人在職業活動中感染布氏桿菌而引起的布氏桿菌病,是一種獸共患的傳染-變態反應性疾病,是國家法定職業病,養殖業、食品加工業等多個行業的勞動者可以罹患本病。隨著我國牲畜養殖業的發展,職業性布氏桿菌病的發病有增加趨勢。據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統計,全球有近100萬例布病患者, 而且每年以新發病例1萬-2萬例的速度增加。
一、布氏桿菌的特點
1886年Bruce從死於馬耳他熱的士兵脾臟中分免離出布魯桿菌。布魯桿菌為革蘭陽性短小桿菌,其宿主為家畜或野生動物,它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洩物及死畜的臟器中約生存4個月,在食品中可生存2個月。經面板、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傳播,人類普遍易感,一般人與人之間不會傳播。
人對各種布魯氏菌均有易感性,從三種布魯氏菌對人的致病性來說, 以羊種菌為最強,豬種菌常有化膿的傾向,以牛種菌對人致病性最弱。
布魯氏菌對自然環境因素的抵抗力較強,在直射陽光下可存活, 但此菌對溼熱的抵抗力不強,加熱60℃即被殺死,煮沸立即死亡。對消毒劑的抵抗力也不強,石碳酸、來蘇兒、火鹼溶液或的昇汞,可於內殺死本菌。新鮮石灰乳或福爾馬林,可將其殺死。洗必泰或度米芬、消毒淨或新潔爾滅, 而內即可殺死本菌。
布魯氏菌可以經過完整的面板侵人人體, 同樣它可以經過眼結膜、消化道粘膜、陰道及生殖器粘膜侵人機體。但不同菌種對同一動物, 同一菌種對不同動物的致病力不同。布魯氏菌的這種致病力, 一方面是與菌體本身的透明脂酸酶、菌體的其它酶系統、毒素等有關以外, 還與宿主的狀態等密切相關。
病畜的多種體液中攜帶病原菌,其陰道分泌物特具傳染性,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布氏桿菌侵入人體後被吞噬細胞吞噬,由於本菌有莢膜,能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並能在該細胞內增殖。經血液、淋巴管至區域性淋巴結,待繁殖到一定數量後,突破淋巴結屏障而進入血流,反覆出現菌血症。
由於內毒素的作用,病人出現發熱、無力等中毒症狀,之後本菌隨血液侵入脾、肝、骨髓等在細胞內寄生,血流中細菌逐步消失,體溫也逐漸消退。細菌在細胞內繁殖至一定程度時,再次進入血流又出現菌血症,體溫再次上升,反覆呈波浪熱型,同時細菌隨血液迴圈到全身各個臟器,而產生各種併發症。
二、流行特點
我國疫情經歷了20世紀50-70代高峰期,80-90年代初基本控制期,90年代中期疫情回升。由於各方面原因病畜淘汰困難,傳染源得不到及時控制,群眾對布病的危害認識不足,當前疫區範圍擴大,全國波及24個省(市、區),且從牧區向半農半牧區、農區及城市蔓延,以多發分散的點狀流行代替了大規模的爆發流行,新發患者逐年增多,職業人群、非職業人群感染率相對上升,老年和兒童的發病也有增加。
大多數布病病例都應歸屬於職業病範疇。布病的職業暴露風險大約為25%,接觸方式主要有:動物託運、驅趕或捕捉動物、節育及止血、剝皮或乳腺切除、沖洗或消毒過程等,涉及的行業及工種有很多,凡與病畜接觸頻繁的人員,如畜牧人員、獸醫、屠宰、肉製品及皮毛加工人員、實驗室工作人員等,此類人群感染髮病率明顯高於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員,疫苗生產人員及疾病防治人員亦可感染或發病。
傳播途徑:布病可經面板黏膜、消化道及呼吸道感染,職業性布病的傳播途徑為面板黏膜及呼吸道。前者常見與病畜接觸的畜牧人員、獸醫、飼養、擠奶、畜產品加工、屠宰等職業人群;後者為實驗室及生產布氏菌苗工作人員的感染途徑。密切接觸者也可同時從這兩種途徑發生感染。
三、臨床表現
布魯氏桿菌可侵犯全身各系統,常累及肝、脾、骨髓、淋巴結,還可累及骨、關節、血管、神經、內分泌及生殖系統等,臨床表現複雜多變,常見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疼痛、肝脾腫大,但缺乏特異性。極易誤診。
骨關節受累40%左右,最常累及髖關節、膝關節,其次為骶髂關節、肩關節、踝關節、脊椎小關節及滑囊炎等,臨床表現為肌痛、關節痛和關節炎。非對稱,部分關節紅腫、壓痛及運動障礙;雙下肢肌力下降,行走困難。
肺部受累約10%,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胸部X線表現為肺結節,小葉肺炎、氣管旁淋巴結腫大及胸膜滲出等。
神經系統併發症約1.7%-10%,以周圍神經損害常見,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少見。周圍神經損害多見坐骨神經痛;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以腦膜炎、多發性神經根炎、脊髓炎多見。聽神經受損,腦脊髓膜炎、小腦炎、腦血管內膜炎等罕見。
胃腸道受累可表現為食慾不振、腹痛、腹瀉;偶有輕度血液異常,如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出血。部分患者僅表現為單一系統或單一症狀,如睪丸炎、腦膜炎、視神經炎、急性膽囊炎、頸淋巴結腫大、下肢癱瘓等。腎和泌尿系統出現短暫蛋白尿、血尿、尿頻、尿急和尿痛而誤診為腎小球腎炎。
近年來不典型病例明顯增多,其特點是病程短、症狀輕,淋巴結、肝脾腫大、骨關節變形強直者明顯減少,而代之以長期低熱、乏力、關節痛、多神經痛及多神經炎等。有的表現波狀熱型,多汗現象不突出,關節疼痛,神經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症狀出現時間較晚,因而延誤診斷。
布病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傳染性疾病,常規化驗除血沉、C反應蛋白升高外,多無明顯異常,易誤診為病毒感染、結核、關節炎及血管炎等。特別是非典型病例增多,可能與誤診時間長、多種抗生素的使用及其他非正規治療有關。
四、治療
職業性布病的診斷一經確立,應立即給予治療。原則為聯合用藥,劑量足,療程夠,一般聯合兩種抗菌素,常用頭孢菌素聯合喹諾酮類,治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時間不等,兩個療程之間間隔10天左右,對於少數急性感染或病情重者,可加用利福平,並適當延長治療期。同時給予免疫調節劑,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減少或避免布魯氏菌在細胞內寄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