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燕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便祕越來越親耐我們人類了,它不僅會影響患者食慾及腸道營養的吸收,而且還會誘發或加重結腸癌、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對臟腑機能及壽命又有不利影響。那麼,人為什麼會出現便祕呢?下面是我總結的可能引發便祕的因素。

  1、不良的生活習慣

  ①飲食過於精細少渣,缺乏食物纖維,由於食物纖維缺乏令糞便體積減小,粘滯度增加,在腸道內運動緩慢,水分過量被吸收而導致便祕。

  ②液體量攝入不足,正常成人每日飲水量不應少於2000ml,水能增加腸內容積,刺激胃腸蠕動,並能軟化大便,同時對排便有刺激作用,反射性地引起排便。

  ③未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忽視正常的便意,排便反射受到抑制,日久引起便祕。

  ④活動量小甚至不活動,長期臥床的老年人便祕發病率高達80%,主要是缺乏運動性刺激,以推動糞便的運動。

  2、藥物的作用

  長期濫用刺激性瀉劑,如大黃、蘆薈、番瀉葉等含蒽醌類物,含鈣、鋁的抗酸劑,麻醉鎮痛劑,抗膽鹼能藥物,抗驚厥劑,抗抑鬱劑,治療帕金森氏病藥物,神經節阻斷劑,肌肉麻痺劑,砷、鋁、汞、磷等金屬中毒;這些藥物使腸壁神經感受細胞的應激性降低,從而導致腸道內有糞便時,也不產生正常的腸蠕動以及排便反射,以致不適用瀉藥或灌腸,不能排便。

  3、解剖結構異常

  可能由以下一個或多個因素導致:

  ①恥骨直腸肌肥厚

  ②直腸內套疊

  ③直腸前突

  ④結腸冗長

  ⑤骶直分離

  ⑥盆底疝

  ⑦盆底痙攣綜合徵

  ⑧盆底鬆弛綜合徵。

  4、某些疾病的影響

  肛門疾患(痔瘡、肛裂等)所引起的區域性疼痛;結腸病變,如腫瘤、炎症、狹窄或憩室病等;神經性疾患,如截癱、偏癱、多發性硬化、腦血管或脊髓病變;內分泌疾病,如下垂體機能不全症、甲狀腺機能低下症、糖尿病等內分泌紊亂疾病;代謝紊亂,如高鈣血癥、低鉀血癥、利尿劑所引起的脫水,尿毒症等,這些疾病均能影響排便。

  5、排便動力異常

  在正常排便時,直腸壓力升高,肛門括約肌鬆弛,壓力下降,這是正常排便的重要特徵。有研究表明功能性便祕患者存在肛門直腸動力學異常,直腸最低敏感性、最大耐受性、最大順應性均升高,提示直腸壁對容積擴張的低敏感、高耐受、高順應性是引起便祕的原因之一,其結果常常導致患者便意感不明顯,大便在直腸記憶體留過多,大便乾結,排便間隔延長和排便費力。且約30%的患者出現了肛門內括約肌和(或)肛門外括約肌的不協調收縮(即反常收縮)。部分患者在模擬大便時,直腸和括約肌同步收縮,即排便時,肛門收縮關閉,形成無效通便,出現排便困難。

  6、腸道微生態環境變化

  腸道微生態是指在腸道這個特殊微生態環境內寄居的全部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它們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同時對宿主人體的物質代謝、消化吸收和免疫防禦都產生影響,最後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平衡。一個健康人體腸道攜帶的微生物總重量約為1000g,細菌的種類達400多種,其數量超過百萬億個,結腸中每克內容物所含細菌絕大部分為厭氧菌(主要是雙歧和類桿菌),而需氧或兼性厭氧菌總數相加不超過5%。

  類桿菌和雙歧桿菌屬於優勢菌(益生菌),如果體內的優勢菌數量發生很大變化,打破胃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就會出現多種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便祕、腹瀉等。腸道微生態參與便祕的發生和發展,其確切的機制並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雙歧桿菌能酵解寡糖等產生醋酸和乳酸,促進腸道運動,使糞便連續不斷地推向肛門,最後排出體外,不致引起便祕。當某些因素作用於機體,破壞了腸道微生物群,雙歧桿菌等厭氧菌數量下降時,有許多難消化的寡糖在大腸中堆積,缺少雙歧桿菌酵解,患者就會出現腹脹、腹痛、便祕等症狀。

  腸道中數量眾多的益生菌一方面能鞏固腸道內源性防禦屏障,提高腸道非免疫性防禦屏障功能;另一方面改善腸道免疫防禦屏障,清除腸道有害菌,維護腸道微生態平衡。益生菌與便祕相關,一是可以在腸道內產生有機酸、修復和促進腸道的功能,來降低腸腔的PH,調節腸道的神經肌肉活性,增強腸道的蠕動能力,進而促進腸道消化和吸收,二是有效抑制腸道內腐敗菌的滋生,改善腸道環境,使得糞便鬆軟而利於排洩。葉建紅認為便祕的腸道微生態改變表現在需氧菌、真菌、大腸埃希菌等顯著增多,厭氧菌、類桿菌和雙歧桿菌等顯著減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