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我發現很多患者和他們的家屬有某些“自動式”的錯誤認知模式和反應模式。之所以將其稱為“自動式”,主要是因為這些認知模式和反應模式就是他們面對外部事物時幾乎一成不變的條件反射。而且,這些認知模式和反應模式對於患者患病以及治療與康復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以下是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就反映了這類認知和反應模式。
第一種現象是,患者及其家人都過分在意當前問題或高估當前面對問題後果的傾向,做出悲觀性預測,總是以為當前的狀態就代表了未來的狀態,甚至以為會永遠如此,尤其是當患者病情惡化或療效不佳時更會如此。例如,有些女性患者在急性治療期結束轉入鞏固治療階段後,病情的整體趨勢向穩定和恢復的方向發展。然而,患者在經前期(即月經前一週左右到月經來潮的數天時間)病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波動,甚至有惡化的跡象。此時,很多患者親屬甚至是患者本人都會非常擔心,詢問我們,患者的病情是否會越來越重,疾病是否也永無痊癒之日。這種擔心和推測恰恰反映了患者及其親屬存在著“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悲觀認知模式,忽略甚至忘記了此前患者的病情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達到了相當好的療效。與此同時,他們還總是習慣性地做出諸如自行增減藥物劑量、更換就診醫院或經治醫生這類焦慮性的行為反應。這類行為反應反映了他們因當前困難而對前期療效和治療的否定心理傾向。這樣的反應模式不僅會因當時的錯誤選擇而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而且還促使患者形成或強化了他們的不安、不信任他人的心理缺陷。正是這種悲觀性認知模式和相應的反應模式導致患者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會因當前微不足道的波折而陷入悲觀主義的泥淖。我把這種認知和反應模式稱作“把當前當永遠”,今天不順利代表永遠不順利,當前狀態不好意味著永遠不會好起來。
與上述現象非常相似的是,有些患者和他們的家屬還常將某些偶然出現的問題理解為必然發生的結果,併為此焦慮不安甚至憂心忡忡,進而按照自己的錯誤理解做出錯誤的選擇。例如,有的患者在較長期服藥的某一次服藥後出現了一次急性胃痙攣,即認為是那一次服藥導致自己“胃寒”而痛,進而堅持要求醫生為其減藥、停藥。患者的邏輯就是:我以前沒有服藥時,從未發生過這樣的胃痙攣,目前的胃痙攣完全是由藥物引起的,並得出二者之間有因果關係的結論。另外一名病人則可能會把早晨起床的眩暈感當成此前一天自己從事過以往未曾從事過的體育運動的結果,甚而從此拒絕任何形式的體育運動。他的理解就是,我以前沒有從事體育運動時,從來未發生過此種現象,而昨天從事了運動後今天發生這種症狀,兩者必然是因果關係。其實,這個邏輯致命的缺陷之一就是把一個處於不斷變化中的活生生的人,看作是一個在一條平坦軌道上勻速運動的車輛或勻速運轉的機器甚至是一塊一成不變的頑石。這個邏輯致命的缺陷之二則是將世界上存在著錯綜複雜關係的事物特別是人這樣一個極端複雜的生命體,看作只存在點對點直接聯絡的事物。實際上,這種認知和反應模式是“把偶然當必然”,認為在時間序列上存在聯絡的事情之間就一定存在因果聯絡,即便是偶爾的一次。
與第二種“把偶然當必然”的情形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第三種現象,就是他們還容易把一般人認為是巧合的現象理解為存在著某種內在規律性聯絡的現象,甚至形成彼此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的推論。例如,當醫生對患者的治療藥物做了幾乎是微不足道的劑量或用法的調整之後,患者恰好當天或次日出現了以往不曾出現過的某種變化,如夜眠時間略有增加或減少。這時患者及其家屬往往會認定這種現象就是藥物調整後的直接反應,將本不相干的兩件事扯上了因果聯絡。有時,接受系統治療的患者病情有自然而輕微的波動後,患者本人或其家屬認為這種波動一定是某種外在原因或誘因所致,並把本來無關但在時間順序上略早於病情波動的事件,認定為相應的原因或誘因:如那天上午吃了一塊快餐店的油炸雞塊、喝了一碗西洋參湯等。我把這種現象定義為“把巧合當規律”。實際上,“把巧合當規律”是在背景性焦慮情緒基礎之上的對蛛絲馬跡樣變化的過度關注,進而形成悲觀性認知和過度解釋。
最後則是一種在患者及其家人中極為普遍的現象,即非常重視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特別是屬於不利或有害性質的事件,並過分擔心這些事件會引發其連鎖反應中造成最壞結局的那一關鍵環節,反而容易忽略該事件存在著預示著相對樂觀結局的大量資訊。他們甚至完全不考慮發生好或壞結局的概率大小,總是認為概率小到“萬一”程度的壞結局發生的風險最大,並憂心忡忡地採取過度的防範措施。這種現象同樣反映出他們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式的焦慮悲觀性認知和預期,即“把小事當天大”的高估風險的傾向。例如,一個生育年齡的女性患者在停藥四個多月後意外懷孕,而因此時距患者家人設定的六個月時間還差一點兒,患者家人會毫不猶豫地逼迫患者採取終止妊娠措施。他們根本不考慮停藥多長時間後就可以避免藥物對胎兒的不利影響,更不會考慮停藥四個多月和六個月之間有哪些本質性差別,只是頑固地堅持他們道聽途說得知的僵化標準。
我針對患者及其家屬常會出現的上述一些錯誤的認知和反應模式,用編一段“順口熘”的方式提出了勸告:別把當前當永遠,別把偶然當必然,別把巧合當規律,別把瑣事當大天。至於對他們是否能起到警醒作用,顯然還是一個未知之數。但我希望,傾向於以焦慮抑鬱認知模式應對事務的人們,時時提醒自己改變那些習慣性的認知和反應模式,最終建立起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認知模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