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瘙癢性、炎症性面板病,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本病與遺傳過敏有關,常伴有面板屏障功能障礙。本病通常初發於嬰兒期,有資料顯示1歲前發病者約佔全部患者的50%,該病呈慢性經過,部分患者病情可以遷延到成年。目前AD發病率在發達國家可高達10%~20%,我國流行病學調查也顯示本病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一般AD的發病率可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漸減輕。
發病原因
特應性皮炎病因非常複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遺傳、環境、生物等因素與本病關係密切。
父母親有遺傳過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機率顯著增加,但遺傳並非是唯一決定因素。
環境因素特別是工業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特應性皮炎發病重要的危險因素。變應性因素中飲食如奶、蛋和海產品等對特應性皮炎發病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嬰幼兒期病情較重者。粉塵蟎、屋塵蟎、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氣變應原。非變應性因素如破壞面板屏障的刺激或洗滌劑、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緊張、焦慮、抑鬱等)也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特應性皮炎確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是在一定遺傳背景和/或環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機體面板屏障功能障礙或直接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失調,導致變應性或非變應性炎症反應。面板屏障功能障礙為變應原區域性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創造條件,是誘發或加重面板炎症重要基礎。
表現症狀
特應性皮炎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最基本的特徵是慢性複發性瘙癢性皮疹,並有一定的年齡階段性特點。
根據皮疹發生、發展和分佈特點,可將特應性皮炎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個階段。
嬰兒期(1個月~2歲),表現為嬰兒溼疹,皮損主要表現為滲出型和乾燥型兩種,主要分佈於兩面頰、額部和頭皮。
兒童期(2~12歲),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也可以不經過嬰兒期,其皮損表現溼疹型和癢疹型,多發生於肘窩、膕窩和小腿伸側。
青少年成人期(大於12歲),皮損與兒童期類似,多為侷限性乾燥性皮炎損害,主要發生在肘窩、膕窩、頸前等,也可發生在面部和手背。特應性皮炎可以伴隨有一系列面板特徵性改變,包括幹皮症、耳根裂紋、魚鱗病、掌紋症、毛周角化症、面板感染傾向(特別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單純皰疹)、非特異性手足皮炎、乳頭溼疹、脣炎、複發性結合膜炎、旦尼-莫根(Dennie-Morgan)眶下褶痕、眶周黑暈、蒼白臉、白色糠疹、頸前皺褶、白色劃痕/延遲發白等,這些體徵有助於特應性皮炎的輔助診斷。
治療及護理
1、基本治療
(1) 避免誘發和加重因素。儘量避免一切可能的刺激。應當儘量穿棉製品衣服,以寬鬆為宜,勤換衣物和床單等生活用品,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避免過度清洗面板,尤其是燙洗和過度使用肥皂;注意保持適宜的溫度環境,減少汗液的刺激;注意保持清潔的生活環境,減少如屋塵、蟎、動物毛、花粉、真菌等變應原;注意觀察對所進食物的反應,避免食入致敏食物。
(2) 恢復和保持面板屏障功能 。糾正面板乾燥、保護面板屏障功能和止癢是治療特應性皮炎的關鍵措施。在急性期,每日用溫水沐浴1 ~2次,在增加溼度的同時還有利於減少滲出、去除痂皮和殘留藥物;慢性期可每日沐浴1次。不論是在急性期還是在緩解期,潤膚劑和/或保溼劑的應用極為必要,應至少每日外用(多主張全身使用)1~ 2次,尤其是在沐浴後應即刻使用,以保持面板的水合狀態而保護屏障功能和減輕瘙癢症狀。
2、藥物治療
(1) 區域性治療。使用的藥物一般有糖皮質激素、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外用抗生素製劑、止癢劑等等,遵醫囑就好了。
(2) 系統治療 。使用的藥物一般有抗組胺藥和細胞膜穩定劑、抗感染藥物、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和抗白三烯治療等等,同樣需要遵醫囑。
3、物理療法
紫外線是治療特應性皮炎的有效方法,且以窄波中波紫外線(NB-UVB)和UVA1的療效更佳。光療後應注意使用潤膚劑。由於該療法長期反覆使用後的致癌性有待進一步評價,一般認為低於12歲者應避免使用紫外線療法。
觀察與預防
由於特應性皮炎的病程長,易反覆,因此,其治療原則以恢復面板的正常屏障功能、尋找並去除誘發和/或激發因素、減輕或緩解症狀為主要目的。
在必要的藥物治療時,對患者和/或家屬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其對疾病、治療方法及過程有清晰的認識,並注意生活中的各種注意事項如儘量避免或減少接觸誘發因素;瞭解潤膚劑等輔助治療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儘量避免或減少尋求所謂“特效”療法;瞭解相關藥物的作用和不良反應,瞭解各種治療的利益和風險,與醫生配合,以獲得儘可能好的療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