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腦積水多見於重型腦損傷並伴有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是造成重型腦損傷昏迷患者高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時頭顱CT檢查可確診,採取有效的手術治療有望挽救患者的生命。文獻報道,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者外傷性腦積水可高達10%-34%。目前診斷和治療尚無統一標準,腦室-腹腔分流術有效。
分類和發病機制
外傷性腦積水按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
急性腦積水通常是指發生在腦外傷傷後2周內發生的腦積水。可能的機制是:血塊直接阻塞腦嵴液迴圈通路或因蛛網膜絨毛被紅細胞阻塞而影響腦嵴液吸收;腦水腫、顱內血腫、腦疝 腦膨出或突出亦可壓迫腦池和腦表面的蛛網膜下腔 影響腦嵴液的迴圈與吸收;腦室內出血、腦室穿通傷 積血可阻塞室間孔、導水管、第四腦室正中孔,使腦嵴液不能迴流到蛛網膜下腔;顱腦損傷後,顱內壓增高引起上矢狀竇壓力增高,導致腦嵴液吸收減少。
慢性腦積水則多見傷後3周~1年內發生的腦積水。腦挫裂傷後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硬腦膜下血腫較常見,大量的血性腦嵴液對腦膜將產生強烈的刺激,可引起無菌性炎症反應,在軟腦膜與蛛網膜之間發生粘連,甚至堵塞包裹蛛網膜絨毛,從而造成腦嵴液的迴圈和吸收障礙。腦嵴液迴圈梗阻發生在腦室系統之內,常引起一側或雙側腦室積水,這種情況多系腦室穿通傷或腦髓質內血腫破入腦室所致,常在室間孔、導水管或四腦室出口處發生阻塞。慢性積水的初期,病人的顱內壓是高於正常的,及至腦室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加大了吸收面,才漸使顱內壓下降至正常範圍,故臨床上稱之為正常顱壓腦積水。但由於腦嵴液的靜水壓已超過腦室壁所能承受的壓強,使腦室不斷繼續擴大,腦萎縮加重而致進行性痴呆。
臨床表現
外傷後腦積水因發病急、緩不同 臨床表現也有所不同。除原有腦挫裂傷、SAH和顱內血腫等臨床表現外,還表現為:
1、急性外傷性腦積水者顱內壓呈進行性增高和意識障礙,腦挫裂傷程度較嚴重,傷後持續昏迷或一度好轉又復惡化,雖經脫水、清除血腫去骨瓣減壓手術及激素等積極治療,但意識恢復仍欠佳。患者顱內壓持續升高,減壓窗膨隆,腦嵴液蛋白含量增加,無顱內殘留或遲發血腫存在,故易誤診為遷延性昏迷或植物存活。
2、慢性外傷性腦積水者多表現為正常顱壓腦積水,自傷後至出現腦積水症狀平均為4~18個月,一般都不滿1年。主要表現為精神症狀、運動(步態)障礙及尿失禁。可出現淡漠、情緒不穩、痴呆、步態不穩、共濟失調、下肢僵硬、震顫性麻痺等臨床表現,偶爾尚有大、小便失禁、癲癇、情感自制力減退等症狀。病情發展較緩慢,症狀時有波動。測壓時腰穿或腦室內壓力大都正常,腦嵴液蛋白含量升高。眼底檢查亦無視盤水腫等現象。
診斷
確切的診斷應該是密切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改變和動態的治療過程的綜合。
凡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經過及時合理的處理之後 病情雖已穩定但意識恢復欠佳或有新的神經受損體徵出現時,應及時進行影像學檢查,確定有無急性腦積水。另外,腦外傷後長時間出現痴呆、行動障礙、尿失禁者,或開顱術後減壓窗進行性膨隆,應行CT或MRI檢查,若發現腦室系統擴大,腰穿為正常壓力 放射性核素腦嵴液成像檢查,對腦積水診斷亦有重要價值,根據核素在腦室內滯留的時間有助於估計腦積水的嚴重程度。尤其是顱內壓正常而腦室進行性代償性擴大患者,應高度重視。
外傷性腦積水的治療原則:
外傷性腦積水的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其中腦嵴液分流術是唯一公認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對於急性腦積水,應給予甘露醇脫水降顱壓的同時,急診進行腦室外引流術緩解顱內高壓、挽救生命。因外傷性腦積水腦嵴液性狀肯定不同於正常人,腦嵴液內有血性液體或雜質、腦嵴液蛋白及白細胞、紅細胞含量高於正常,所以此時不能直接進行腦嵴液分流術,應在腦嵴液完全淨化後,連續三次腦嵴液培養及常規生化均達到正常後(注意:此時留取腦嵴液的方法絕不是腰穿留取腦嵴液,因為腦嵴液從腦室產生,腰穿留取的腦嵴液就好比高山腳下的小溪水一樣,不能真正反映高山上水的情況),再考慮進行腦嵴液分流術。梗阻性腦積水、交通性腦積水及正常顱壓腦積水均適用此術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