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是目前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若房顫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可能會引起血栓栓塞等併發症。因此在房顫的治療中預防血栓形成成為主要的治療方面。預防血栓就要提到抗凝藥物的問題,也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滅鼠藥”的問題。很多患者不理解,為什麼要給我吃“滅鼠藥”(華法林)。那接下來就談一下房顫重要的傳統的抗凝藥物--華法林。
一、華法林的神奇發現
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北部農場主們發現許多牛羊外傷會導致牛羊出血不止而死去。為了查明真相,加拿大獸醫弗蘭克?斯科菲爾德發現腐爛變質的三葉草是罪魁禍首,1940年國外專家從這些發黴的牧草中最終分離出了具有抗凝血作用的物質,確定了它的結構並進行人工合成,命名為“雙香豆素”,直至今天,雙香豆素類藥物華法林仍被作為重要抗凝藥物類別寫進藥理學教材。雙香豆素分子結構與維生素K相似,它能夠與維生素K競爭,干擾後者在肝臟合成凝血因子過程而發揮抗凝作用,它進入牛羊體內後導致其出血不止而死亡。經過反覆試驗在1948年合成了符合要求的新型老鼠藥——華法林,之所以命名為Warfarin,還有一個名字叫“殺鼠靈”。
二、華法林藥物應用於臨床
經過多次的實驗,雙香豆素作為抗凝藥物進入臨床,由於可以口服,它常被醫生用於替代肝素。由於通過化學合成的華法林比雙香豆素藥效更強大,其抗凝作用也一樣能被維生素K所阻斷,且華法林比雙香豆素更加安全,於是華法林用於臨床治療的實驗在醫院開展起來。1954年,FDA正式批准華法林可以作為藥物應用於人類。從此,人類抗凝血藥物史上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三、房顫患者的抗凝藥物華法林
房顫患者血栓形成機制在於患者發作房顫時,左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處於顫動狀態時,血液易在心房內淤滯而形成血栓。若血栓脫落則可隨著血液流動至全身各處,其中腦栓塞最為常見,也最為嚴重。有研究顯示,房顫可使腦卒中風險增加5倍,且所致腦卒中具有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複發率的特點。對於房顫患者而言,房顫持續存在時儘管控制了心室率,但其血栓的風險並沒有解除,根據患者的血栓風險評分及分層,需要應用抗凝藥物來預防血栓形成。最常用抗血栓藥物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華法林。但該藥有一定出血風險,需要嚴密監測(國際化標準比值)INR(一般控制在2-3)來調整華法林劑量,已達到最佳的抗凝作用及最低的出血風險。所以,對於適於華法林治療的患者來說,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