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胃腸腫瘤中心四病區 副主任醫師 張成海

  CT掃描發現肝內低密度灶,說明這個病灶是囊液性的,密度低於肝實質。這類病灶一般是肝囊腫、肝膿腫、肝血管瘤或少見的肝包蟲病等。

  肝囊腫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疾病。囊腔通常不與肝內膽管系交通,囊腫是由上皮是細胞排列組成的閉合腔隙,內含液體,可為單發性或多發性,大小不一,數目從一個到幾十個貝登。肝囊腫絕大數生長緩慢,一般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檢時被偶然發現。巨大的肝囊腫可出現明顯的壓迫症狀。若合併感染,可出現畏寒、發熱、腹痛等類似肝膿腫的症狀。

  肝膿腫:肝膿腫是一種肝臟嚴重感染性疾病,是細菌、真菌或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等多種微生物引起的肝臟化膿性病變,患者多伴有發熱、右上腹痛等症狀。若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可高達10%~30%。肝臟內管道系統豐富,包括膽道系統、門脈系統、肝動脈系統及淋巴系統,大大增加了微生物寄生、感染的概率。肝膿腫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細菌性肝膿腫常為多種細菌所致的混合感染,約為80%,阿米巴性肝膿腫約為10%,而真菌性肝膿腫低於10%。細菌性肝膿腫需要積極治療,加強營養支援,給與強力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穿引流或者外科手術引流。

  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臨床上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多見,病人多無明顯不適症狀,常在B超檢查或在腹部手術中發現,一般不需要治療。按病理可分為4型:(1)海綿狀血管瘤最為常見;(2)硬化性血管瘤;(3)血管內皮細胞瘤;(4)毛細血管瘤。按照腫瘤大小分類:(1)小血管瘤<5cm;(2)血管瘤5~10cm;(3)巨大血管瘤10cm~15cm;(4)特大血管瘤>15cm。

  ?肝血管瘤雖然是瘤,但不是普通意義的腫瘤,是指是肝內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當然也有其它的因素如感染、激素變化等導致的。小的血管瘤,沒有症狀,不會影響肝臟功能和患者生命,因此不需要治療。但是當血管瘤變大,壓迫肝臟導致肝功能異常或者血管瘤位於肝臟表面,有破裂風險的,需要積極治療。治療方式包塊介入區域性治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肝包蟲病:肝包蟲病是牧區較常見的寄生蟲,也稱肝棘球蚴病。在中國主要流行於畜牧業發達的新疆、青海、寧夏、甘肅、內蒙和西藏等省區。病因是幼蟲寄生在動物體內(如夠,牛、等),人吞食被蟲卵汙染的食物感染。蟲卵經腸內消化液作用,蚴脫殼而出,穿過腸黏膜,進入門靜脈系統,大部分被阻留於肝臟內。蚴在體內經3周,便發育為包蟲囊。會在肝臟內形成大大小小的有包膜的囊性佔位。

  除此之外,對於其它部位有原發癌症的患者,如果CT提示肝臟有低密度灶,一般不用擔心,但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最好複查肝臟增強核磁共振,進一步明確是否有轉移的可能。肝臟增強核磁共振在鑑別診斷方面優於CT。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