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脊柱外科 主任醫師 陶惠人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可因年齡、性別、患病時間及髓核突出的部位、大小、病程長短、個體差異不同而表現為各種各樣的臨床症狀,如腰痛及放射性單腿痛,往往先有腰痛,然後逐漸發展為腿痛,當腿痛出現後腰痛症狀減輕。典型臨床表現如下:

  1、腰痛:腰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最早的症狀之一,多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脹的感覺。腰痛的程度各人之間差異顯著,症狀輕者可以繼續堅持工作,但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症狀嚴重者疼痛劇烈,不能翻身,臥床休養。據統計,95%以上患者都有這一症狀,50%的患者同時為腰背痛和腿痛,約33%的患者先腿痛後腰背痛。腰痛可在明確的外傷或扭傷後出現,也可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出現。疼痛的範圍比較廣泛,主要是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永續性疼痛為常見。疼痛性質多為慢性鈍痛,也可以是急性劇痛。

  2、坐骨神經痛:由於95%左右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L4/L5及L5/S1椎間隙,故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都有坐骨神經痛,其發生率佔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82.6%。疼痛部位由腰骶部、臀後部、大腿後外側、小腿外側至跟部或足背部。疼痛性質以放射性刺痛為主,嚴重者可呈電擊樣疼痛。放射痛一般多發生於一側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側。先腰痛後腿痛,最後腿痛重於腰痛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主要症狀特點。“步行不到幾十米,騎車可行幾十裡”是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坐骨神經痛特點的具體寫照。其機制主要是由於突出物及其代謝產物對脊神經根的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而致。此外,通過患者的竇椎神經也可出現反射性坐骨神經痛,即假性坐骨神經痛。

  3、間歇性跛行:又稱運動性疼痛,患者行走一定距離後感腰部和腿部疼痛,並隨行走距離增多感患肢疼痛和麻木加重,出現症狀的早晚可因行走距離不等,當取蹲位或坐位短時間休息後,症狀減輕,再行走後症狀再出現,這種表現稱為間歇性跛行。當行走時,因下肢靜脈迴流量增加,椎管內受阻的椎靜脈叢逐漸擴張,加重了對神經根的壓迫,引起缺氧,出現症狀;或是在先天性骨性小椎管的基礎上,又發生腰椎間盤突出、黃韌帶增厚和結締組織增生,導致馬尾神經和脊神經受壓損傷,而引起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在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後,需考慮是否有合併椎管狹窄症的可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