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潘榮峰

  隨著復甦及生命支援技術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得以生存,但同時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腦損傷,特別是心肺復甦(CPR)之後。院內CPR後只有不到20% 的患者能存活至出院,在這些患者中,80% 經歷時間長短不一的昏迷,40% 進入持續植物狀態,腦功能完全恢復的機率很低。臨床醫師必須考慮限制或撤除生命支援的時機。所以早期判斷神經系統預後很重要,必須採用準確、可靠的指標評估預後情況。
  臨床評估
  臨床情況
  詳盡的病史有助於判斷病因及預後,其包括:①、起病時間及速度、前驅症狀,②、疾病及用藥史,③、復甦時間及腦缺血時間,但這些因素對於判斷腦功能預後都不充分可靠。
  相關情況具有有一定參考價值,其包括:缺氧時間、CPR 持續時間,心搏停止時間,心律失常型別。心搏停止時有目擊者,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動過速所致心搏驟停往往預後較好;有研究表明,凡生存期超過6 周者,院外CPR 均不超過15 min,但其不能作為預後判斷標準:這些引數假陽性率(FPR)高達20%~27%。其他與不良預後相關因素包括:體溫、年齡>70 歲、入院前有卒中、腎衰竭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神經學評估
  神經學檢查是被最為廣泛研究的用於預測心搏驟停昏迷存活者不良轉歸的引數,其包括:自主運動是否存在,對聲音、光、疼痛刺激的反應,瞳孔大小及對光反射,其他顱神經功能包括:角膜及頭眼反射,呼吸型別(自主,節奏紊亂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判斷預後標準為,GCS≥13分,提示輕度腦損傷;GCS 介於9~12分,提示中度腦損傷;GCS≤8分,提示嚴重腦損傷;前48 h GCS≤4分,提示預後不良(死亡、持續昏迷)。肌陣攣性癲癇持續狀態(MSE)通常與院內死亡或不良預後相關(即使患者存在完整的腦幹反射和部分運動反射)。但有研究認為,單靠MSE 預測不良轉歸併不可靠,僅有個別患者恢復較好,因此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復甦後24 h 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缺失及復甦後24~72 h 無運動反應提示預後不良(嚴重神經病學傷殘或死亡)。以下兩種情況判斷不良預後的特異性為100%:①復甦後72 h運動反應為去腦強直或無反應(FPR=0),②復甦後72 h 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缺失(FPR=0)。預後判斷的干擾因素包括:藥物(如抗膽鹼能藥、鎮靜劑、神經肌肉阻滯劑)、急性代謝紊亂、尤其是肝腎功能衰竭和休克。
  電生理監測
  腦電圖
  由於不同研究者使用的分類系統及記錄時間間隔不同、腦電圖(EEG)的解讀具主觀性,易受代謝紊亂、鎮靜藥、膿毒症等因素影響,EEG 用於評估缺氧性腦損傷的價值尚未確定。缺血缺氧性腦損傷EEG 大體分兩大類:①惡性的:包括完全或近乎完全抑制,暴發性抑制,廣泛性週期性複合波,低電壓波(≤10 μV),間斷或連續癲癇波,對刺激無反應及alpha-theta 波;②良性的:存在變異性和反應性。有研究表明,出現惡性波與較高死亡率和較差預後相關。
  誘發電位
  異常的誘發電位與不良轉歸有關,復甦後24~72 h 內刺激正中神經體感誘發電位(SSEP)雙側N20波缺乏與預後不良有關,但靈敏度僅為46% ,其他誘發電位靈敏度更低。

  血液和腦脊液生物標誌物
  生物標誌物是由瀕死神經或神經膠質細胞釋放的,在血液或腦脊液中能檢測到,其預示不良預後標準為:神經元特異性烯醇酶(NSE)(目前最有意義的腦損傷標誌物)>33 μg/L,S100B>1.2 μg/L,神經膠質酸性蛋白(GFAP)>0.1 ng/dL,血清腦型肌酸激酶(CKBB)>10 U/L,這些標準最主要的優點是其水平不會受到鎮靜劑或神經肌肉阻滯劑的干擾。
  神經影像學
  很多復甦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研究顯示廣泛皮質和皮質下損傷與神經系統不良預後有關,MRI 有助於區別植物狀態和最小意識狀態。很多計算機體層攝影(CT)引數(包括:腦灰質腦白質或斯菲爾德氏單位比率定量和腦結構定性描述等)也與不良預後相關,普通CT 掃描還能提供腦損傷、腦梗死、顱內出血等可能導致心搏驟停的資訊。其他引數如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或CT、腦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TCD)等研究較少。儘管神經系統影像學檢查有很多的潛在價值,但尚未被證實可作為獨立預測不良預後的方法,並且其需使患者離開監護環境,不適用於某些重症患者。
  低溫療法
  在過去10 年中,2 項隨機對照試驗證實,對心室顫動導致心跳驟停後恢復自主呼吸迴圈的昏迷患者,應用亞低溫療法(32~34 ℃)24~48 h,可顯著改善神經系統預後。亞低溫療法被國際復甦學會及美國心臟學會推薦用於CPR術後昏迷的治療。低溫療法研究顯示,預後指標受鎮靜劑及神經肌肉阻滯劑的影響,假陽性率升高,已經不能有效預測採用低溫療法患者的預後情況。對自主迴圈恢復後接受低溫療法患者,需連續觀察72 h 以上,才能對其不良預後進行評價。
  低溫療法能改善預後,但也改變了神經學檢查判斷預後的價值,建議儘早進行EEG 檢查,並積極控制腦電癲癇。恢復正常體溫48~72 h 後,進行NSE、SSEP 檢查,必要時進行CT 檢查,72 h 後進行臨床檢查,3~5 d 後進行MRI檢查,建議綜合所有臨床神經學檢查、EEG、SSEP、生物標誌物等進行判斷。
  總結
  心搏驟停等復甦後可能併發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早期即出現昏迷,其預後可以是甦醒、持續植物狀態或腦死亡。心臟復甦後前3 d瞳孔對光反射、角膜反射缺失提示預後不良。對亞低溫治療患者,根據第3 d運動反應指標預測預後不可靠。復甦後24~72 h,SSEP雙側N20 波缺乏與不良預後有關,但敏感性較差;NSE 是預測不良預後較有意義的生物標誌物,不足之處是對亞低溫患者的預測不穩定,有待進一步研究;復甦後24 h ,SSEP和NSE都可預測不良預後,意義很大;預後判斷潛在的干擾因素有:急性代謝紊亂(如肝腎衰竭、休克)、鎮靜劑及神經肌肉阻滯劑、亞低溫治療後,如無不良預後指標,應予繼續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