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彈力圖概述
血栓彈力圖儀 (Thrombelastography TEG)於1948年,由德國人Harter發明,是一種動態監測凝血全貌,整體評價凝血和纖溶過程的分析儀。80年代開始廣泛用於臨床指導術中輸血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已成為當今圍術期監測凝血功能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先進國家進行血製品管理的重要工具。
二、TEG的工作原理與引數
凝血的最終過程是血凝塊形成,凝血塊在形成和溶解過程中會引起物理彈性、力度的變化,這也是TEG檢測的基本原理,它能夠動態反映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血小板功能及纖溶情況。檢測時體外模擬緩慢靜脈血流,通過加入啟用劑誘導血凝塊形成,用感受器測定血栓形成的時間和數量,並由計算機繪製血凝速度和強度曲線。
三、TEG與傳統凝血試驗的主要區別
常規凝血檢查指標如: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或D-Dimer等只是檢查離體血漿和凝血級聯反應中一個部分。由於在檢測過程中血小板和其他血細胞從血漿中被去除,加入數種其它非生理性物質或非生理性濃度物質用以促發或放大血塊形成過程,它只能在體外模擬內源、外源性凝血旁路途徑,或纖維蛋白溶解部分的情況,片段或部分描記凝血過程。因此,並不能再現體內凝血狀況。結果常常受肝素類物質的影響。
而TEG能通過一份血樣,完整地監測從凝血開始,至血凝塊形成及纖維蛋白溶解的全過程。對凝血因子、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纖維蛋白溶解等方面進行凝血全貌的檢測和評估,結果不受肝素類物質的影響。15-20分鐘出結果,帶有自動診斷功能。
四、TEG在血管外科領域的應用前景
1、為常規凝血實驗的重要補充,指導個體化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是血管疾病治療的基石,抗凝藥物的合理使用是保證患者血管通暢的根本,傳統的凝血檢查PT和APTT僅能檢測促凝血因子的活性,而促凝和抗凝之間的平衡其實更為重要,為達到科學合理個體化抗凝,凝血全貌的監測實為必要。如:血栓彈力圖的肝素酶對比檢測常用於圍手術期判斷肝素抵抗情況、監測肝素化情況和評價魚精蛋白對肝素的中和效果,較傳統APTT監測具有明顯的優勢
2、評估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效果與風險
近年來新型口抗凝藥物的不斷問世,給抗凝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如直接Xa因子抑制劑利伐沙班, 因其抗凝效果確切,不用常規監測凝血,飲食影響小,無需調整劑量,院外應用方便等諸多特點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所青睞。然而,由於利伐沙班拮抗劑目前還沒有上市,評價其風險所需的Xa因子活性測定在許多醫院還未列入常規檢測專案,其療效及出血風險的評估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血栓彈力圖所提供的R值是反應凝血時間的敏感引數,有望在新型口服抗凝藥物的療效與安全性評估方面起指導作用。
3、評估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效果
在動脈粥樣硬化硬化發展及血栓形成過程中,血小板活化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抗血小板藥物在外周動脈硬化閉塞性疾病的治療中格外重要。目前,臨床上逐漸重視到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性。TEG血小板圖可(PlateletMapping)可以評估抗血小板藥物療效,預測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風險,有助於指導個體化抗血小板治療,從而可以減少血栓和出血性風險。
4、評估圍手術期或治療過程中的出血,指導成分輸血
通過血栓彈力圖檢測能判斷導致出血的具體原因,能夠基本判斷凝血因子、纖維蛋白、血小板的原因原因進行鑑別,還能夠減少二次手術風險。歐美的許多國家將TEG作為進行血液製品管理的重要工具,文獻表明TEG指導輸血有助於節約用血、降低因過度輸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還是肝素殘留導致的出血,從而指導輸注正確的血液成分並進行止血治療。通過對術後出血率。
5、判斷圍手術期血液高凝狀態,實現個體化血栓預防
抗栓藥物對於血栓預防與治療的意義不言而喻,然而出血副作用限制了其在圍手術期患者的使用,究竟這類患者何時開始抗凝,一直是擺在血管外科醫生面前的難題。血栓彈力圖因其快速、能夠全面反映人體的凝血全貌的優點,可以判斷血栓高危因素的圍手術期患者血液是否處於高凝或低凝狀態,從而實現個體化血栓預防。
綜上所述,血栓彈力圖作為傳統凝血檢查的重要補充,將在抗栓治療領域被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所認可,併發揮重要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