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立春後人體內陽氣開始升發,如能利用春季陽氣上升、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採用科學的養生方法,對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
春重養肝
按照中醫的五行學說,春屬木,與肝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護肝和調節心情,防止肝火上越,以利陽氣生長。飲食方面,少吃酸辣食物,春季陽氣初生,飲食的調養除了注意升發陽氣,還要投臟腑所好,應適當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
因為酸味入肝,具有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 “肝喜調達而惡抑鬱”,中醫認為,肝臟與草木相似,所謂調達,就是指肝像樹一樣喜歡不受約束地生長,不喜歡受壓抑。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在春季時功能也更活躍,引導氣血從裡向外調動,排洩體內的渾濁之氣。
這時在飲食上就應“投其所好”,例如西紅柿、枇杷、山楂等酸味食物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不應多吃;而豆芽、韭菜、蔥、香菜等辛溫的食物則有發散的效果,有助於養陽護肝,適宜多吃。
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宜食用甘溫補脾之品,春季“肝氣”旺,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弱的朋友春季可以適當多吃山藥、大棗、蓮子粥,來控制過旺的肝氣,預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導致的胃脹等症狀的加重。
立春過後,緊接著就是春節,平日脾胃不好的人,一定要飲食清淡、適量,尤其應忌食羊肉等熱性食物或海鮮等發物,以免故病復發、加重。可多吃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也可用山藥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蓮子15克、大棗10枚共煮成粥,適合大部分平和體質的朋友們食用。
此外,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有益於養肝。心情陰鬱或是急躁易怒引發肝臟氣血瘀滯不暢,反之,心情舒暢、心態平和,則有利於肝氣正常生髮和調節。所以,在立春時,不妨約上三五好友,趁著晴天去戶外散步踏青,這樣才能與大自然生髮的春氣相呼應。
很多人崇尚冬季進補,但是立春後進補要適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特點。人生於自然,應順應自然規律。冬季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進補,符合冬藏的養生原則。
但立春之後的這段時間裡,不論是食補還是藥補,進補量都要逐漸減少,以便逐漸適應即將到來的春季舒暢、升發、條達的季節特點。與此同時,減少食鹽攝入量也很關鍵,因為鹹味入腎,吃鹽過量易傷腎氣,不利於保養陽氣。
春捂防風
立春前後,晴天漸多,白天漸長,氣溫逐步上升,但尚未完全回暖,氣溫仍有波動。這時,大家不要急於脫掉厚重的外套、毛衣,而應適當地捂一捂。
尤其是體弱的老人、小孩及體質偏寒的人,應遵循“春不減衣,秋不戴帽”。倘若過早減去穿了幾個月的冬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就會難以適應,抵抗力下降後就會給各種病菌以可乘之機。
立春是從冬天到春天的過渡,春捂不僅是要防止冬天的寒邪,還要防止春天盛行的風邪。
《內經》有云,‘風為百病之長’,即風邪的侵入會導致各種外感疾病,如感冒、面板瘙癢、肌肉關節痛、頭痛和各種過敏症。,“百草回生,百病易發”, 春捂的目的不僅在於防止氣溫變化過快造成身體不適,更重要的是防止病毒侵入。
初春氣候變暖,各種細菌、病毒大量繁殖,傳染病進入多發季節,此時應注意多開窗通風,流感高發時節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
春暖乍寒,氣溫起伏明顯,過早減衣容易導致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加重,甚至誘發中風。體弱的兒童則容易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紅熱、感冒等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春捂”。
不宜劇烈運動耗陽氣
立春過後,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而且隨著氣溫回升,立春後人們也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迴圈,有利氣血執行。不過由於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春遊、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並不劇烈的球類運動。
要注意的是,這一時節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可能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而且由於立春後氣候仍然乾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養生論》說:“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至夜臥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臥,以洩風毒腳氣,勿令壅滯。”就是說,春天早上梳頭、晚上用淡鹽水泡腳,能促進人體氣血執行,保健防病。希望保養頭髮、促進睡眠的朋友不妨一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