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鼻竇炎(CRS)是指鼻腔和鼻竇粘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狀持續超過12周,症狀未完全緩解甚至加重。根據是否伴有鼻息肉將CRS分為慢性鼻-鼻竇炎(不伴鼻息肉)和慢性鼻-鼻竇炎(伴有鼻息肉)兩種基本型別,主要症狀有鼻塞,黏性、膿性鼻涕以及頭面部脹痛,嗅覺減退或喪失。
藥物治療作為CRS的主要治療方式有糖皮質激素(區域性和全身激素)、大環內酯類抗炎藥,抗菌素用於慢性鼻-鼻竇炎急性發作;另外還有減充血劑、黏液促排劑、全身抗組胺藥以及部分中藥,鼻腔沖洗也有良好的緩解效果。雖然大多數CRS可以得到控制,然而某些患者對藥物治療不敏感,以及慢性病程持續發展藥物控制無效時,則需要手術進行糾正。
慢性鼻-鼻竇炎手術適應症
CRS手術治療主要以功能性內鏡鼻竇手術(FESS)為主,以下情況之一者可手術治療:
1、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或各鼻竇引流的明顯解剖學異常。
2、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或各鼻竇引流的鼻息肉。
3、經藥物治療,症狀改善不滿意。
4、出現顱、眶等併發症。‘
慢性鼻-鼻竇炎手術的時機
鼻竇手術可以在對藥物治療反應不良的患者中進行。經鼻內鏡鼻竇手術(ESS)本身並不能直接治療CRS,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為鼻竇粘膜形態與功能的改善與恢復創造一個結構合理、通氣良好、引流通暢的區域性環境。因此推薦手術適應症應針對那些經過三個月規範化藥物治療無效者。
圍手術期治療的重要性
1、術前治療階段:主要是通過對鼻炎炎症分期和分類的判斷,給予正確的綜合藥物治療。目的:
①減少不必要的手術適應症,縮小手術範圍;
②減少術中出血,使手術操作更加精細準確;
③手術範圍的控制,有利於術後的順利轉歸;
④術前炎症的有效控制,可以減少術後炎症的加重和擴散。
2、手術治療階段:良好的手術裝置和器械,醫生精細準確的手術,重要結構及粘膜的保護,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撕扯,是鼻內鏡手術能否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基礎。
3、術後治療階段:有些患者認為做完手術就一了百了,手術就可以完全治癒鼻竇炎都是錯誤的觀點。鼻竇炎的良性轉歸要求術後的定期內窺鏡複查,鼻腔沖洗、藥物治療,直到鼻竇術腔完全上皮化為止。
鼻竇炎術後分三期:創面修復期,結構恢復期,功能恢復期。
① 創面修復期:術後15-25天,創面被修復階段。第一次鏡下隨訪應該在術2周左右,主要是清理鼻腔內結痂和竇內血性分泌物,防止術腔粘連和竇口狹窄閉鎖。第二次隨訪應該在20-25天,不可超過4周,主要是檢查有無術腔粘連和竇口狹窄閉鎖,創面修復期抗生素、區域性激素、鼻腔沖洗等治療應該持續,尤其是感染性鼻-鼻竇炎,抗生素的使用,仍是必要的。術後竇腔腫脹,應該依靠抗生素、區域性激素和鼻腔沖洗控制。
② 結構恢復期(水腫消退期和功能復甦期):創面修復後至腫脹消退,如果病人積極配合治療,恢復順利,大約需要3-6個月。這個階段藥物治療和內鏡隨訪仍然很關鍵。多數患者在這個階段鼻腔通氣改善,鼻涕減少,有些患者嗅覺恢復,這個階段也是患者和醫師掉以輕心的階段,認為鼻竇炎症以及完全治癒,其實不然,這個事情是功能恢復的最佳時期,但是由於免疫力下降、“感冒”等會使症狀反覆,術腔分泌物增多,竇腔水腫加重,因此這階段的隨訪和用藥仍然關鍵。
③ 功能恢復期:從腫脹消退到功能重新建立,也是從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到真正的功能恢復的一個過程。大約需要1-2年。這個階段,炎症仍然偶爾會有發作,依然需要小劑量的藥物治療。
因此鼻竇炎規範的藥物治療貫穿治療的始終,片面誇大藥物的作用(某種藥物可以完全治癒鼻竇炎),或者過分強調單純手術可以治癒鼻竇炎都是錯誤的。希望患者就醫時對鼻竇炎有正確的認識、恰當的預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