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5兒童工作組意識到目前研究證實“典型”的成人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BPD)的臨床表型可以清楚地在青少年、青春前期中出現,但是很少在低年齡組出現。而且在兒童精神醫學領域近10年出現了一個突出的現象,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兒童被診斷為BPD,如從1994年到2003年間關國兒童精神門診中診斷為BPD相關疾病的增加了近40倍。因此,DSM-5兒童工作組提出在DSM-5中要從發展的角度看待BPD,那些嚴重的、非偶發的易怒和脾氣爆發、以及高度的易激惹的臨床現象,到底是BPD的一種?還是焦慮、抑鬱、ADHD的病理生理過程?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當時研究組將“嚴重的、非偶發的易怒和脾氣爆發、以及高度的易激惹”定義為嚴重情緒失調(severe mood dysregulation,SMD)並與依據DSM-4診斷的典型的BPD比較研究和跟蹤隨訪。研究發現SMD與BPD在家族史、性別釋出、結局以及病理生理機制等方而都存在著不同。如:SMD的父母與BPD患兒的相比有更多的SMD病史,而不是BPD病史;一般BPD的男女比應為1:1,但目前兒科BPD中報告男孩的比例偏高為66.5%,推測偏高的可能原因與SMD混入有關,因為SMD的男孩比例為77.6%。功能磁共振的研究表明SMD與BPD杏仁核的啟用模式不同,同時SMD的啟用模式與ADHD患兒也不同。因此,在DSM-5中新增了一個診斷,並重新命名為:破壞性情緒失調障礙(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DMDD),歸屬在“抑鬱障礙”之中。
DMDD的診斷要點為:
A:以嚴重的、迴圈發生的、對一般刺激的脾氣暴發為特徵,脾氣暴發表現為言行的紊亂,例如言語衝動,毀物傷人。這些反應顯著背離了刺激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B:這些反應與發展水平不一致。
C:頻率:平均每週脾氣暴發3次或3次以上。
D:在脾氣暴發之間的心境,幾乎每天,脾氣暴發之間的心境都是負性的(易激惹,生氣,或/和悲傷),而且負性情緒能被他人發現(包括父母、老師、同伴)。
E:持續時間:上述A一D標準出現至少12個月,在這段時間裡,不出現上述症狀的間隔不超過3個月。
F:上述A-D症狀至少在兩個不同的地點和環境下脾氣暴發(家裡、學校、和同學),而且其中一次必須很嚴重。
G:實足年齡至少6歲(或者與發育水平相當)。
H:初始暴發的年齡在10歲前。
I:病史反映或臨床觀察,症狀突出的持續時間從未超過1天。
J:在過去的幾年內,患兒情緒異常高漲的時間不會持續超過1天,而且情緒異常高漲是與發病、加重、躁狂三大標準中的“B”標準(誇大、自我膨脹,睡眠要求減少,滔滔不絕,思維奔逸,注意力隨境轉移,目標指向性活動增強,或過度參與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活動)相伴隨的。J情緒異常高漲需要與一些生活中正性事件或關好期盼時的高漲心境區分開來。
K:行為異常不是精神病或情感障礙(嚴重抑鬱障礙、心境惡劣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所特有,也不能更好地診釋其他一些精神障礙(例如廣泛性發育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分離性焦慮)(注:這項診斷可以和對立違抗性障礙、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物質濫用共存)這些症狀不依賴於藥物濫用後的生理反應,或者神經病學情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