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泌尿外科 副主任醫師 鄭凱

  自1954年首例腎移植手術成功至今,腎移植的免疫抑制方案有了長足發展,其中70年代末環孢素A(CsA)和90年代中期嗎替麥考酚酸酯(驍悉,MMF)的出現成為器官移植治療史上的兩次重大飛躍,抗CD25抗體、他克莫司(Tac)與雷帕黴素(Rapa)等免疫抑制劑則進一步豐富了免疫抑制方案的選擇,50年間腎移植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從40%上升到90%以上,移植12個月內的排斥反應發生率下降至15%左右。從美國腎移植患者出院時的免疫抑制方案統計來看,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NI)聯合MMF仍是主流,其中Tac+MMF佔76%左右,其他方案如Tac+Rapa、CsA+Rapa、Rapa+MMF等使用率均在10%以下。

  儘管方案選擇日益豐富,首次屍體腎移植的移植物1年存活率也明顯提高,但移植物半數存活時間始終停留在8~10年左右止步不前,表明減緩慢性移植物腎病(CAN)的發生和進展、改善移植腎長期存活仍是器官移植學界亟待突破的難題。

  CAN的發生原因十分複雜,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如供體質量、HLA配型、移植物延遲復功(DGF)等外,免疫抑制不足引起的急性排斥和抑制過度帶來的CNI腎毒性及BK病毒感染均會導致CAN的發生。CNI腎毒性是導致CAN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探索最佳腎移植維持期免疫抑制方案至關重要。MMF聯合CNI減量或撤除受到密切關注。,從CAESAR的結果來看,撤除CNI會使急性排斥的發生率明顯升高(25% vs 38%,p<0.05),而撤藥後1年腎功能也並無顯著改善,提示無CNI方案並不是減少CAN的合理出路。

  去年底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SYMPHONY研究給出了新的方向,該隨機對照研究分析了MMF 2g/d聯合不同免疫抑制劑對腎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低劑量Tac+MMF 2g/d方案移植後1年的GFR水平顯著高於常規或低劑量CsA或低劑量Rapa聯合MMF方案,同時其急性排斥反應發生率也顯著低於其他各組,而低劑量CsA和常規劑量CsA的效果相仿,提示小劑量CNI聯合MMF可能是改善移植物長期存活的較好選擇。

  SYMPHONY研究與先前兩項研究的結果有很多共同之處。其一是2005年發表的爬行肌酐研究,143例肌酐呈爬行式升高的腎移植患者隨機分組後停用CsA並加用MMF或繼續使用CsA,隨訪結果顯示改用MMF後肌酐升高的趨勢較繼續使用CsA顯著改善。其二是移植後6個月以上、以CNI為基礎的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轉換為以MMF為基礎的免疫抑制方案對腎功能長期影響的TRANCEPT研究,對超過1700例腎移植患者的腎小球濾過濾(GFR)變化進行迴歸分析,顯示轉換為MMF後GFR的變化曲線斜率由負轉正,提示腎功能顯著改善,尤以轉換為MMF同時進行CNI減量或撤除的患者腎功能的改善更為顯著;轉換為MMF2年後的資料表明50%以上的患者腎功能有顯著改善,移植後早期即加用MMF者改善程度更大,而移植後5年以上加用MMF者同樣可以獲得GFR下降趨勢的改善。轉換到MMF後,急性排斥的總體發生率僅為2.5%,在發生腎功能減退和CNI減量/撤除的患者中發生率為2.4%。

  綜合SYMPHONY、爬行肌酐和TRANCEPT三項研究,可以看到MMF聯合小劑量Tac在儲存移植腎功能方面優於其他方案,這與近年來免疫抑制方案的應用趨勢一致;對腎功能持續下降的患者而言,以MMF為基礎的CNI最小化方案可能是合理的治療策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