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藥物過敏的面板表現
1、常見藥物不良反應
藥物的不良反應非常複雜,大致分為:藥物過量、藥物不耐受、藥物的副作用、繼發作用及過敏反應等。藥物通過注射、內服、吸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後引起的面板、粘膜反應稱為藥疹。藥疹是藥物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型別,在各種藥物不良反應中佔25%-30%。承德市中心醫院面板科張豔峰
2、引發藥疹的因素
常見的引起藥疹的藥物種類:
(1)解熱鎮痛藥,以吡唑酮類和水楊酸鹽製劑為常見;
(2)磺胺類,以長效磺胺為多;
(3)安眠鎮靜藥,以巴比妥類較多;
(4)抗生素類,其中以青黴素多見。
其他如血清、抗癲癇藥、呋喃類、吩噻嗪類等引起藥疹的也不少見,中草藥引起的藥疹也逐漸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藥物,尤其是抗感冒藥物中的複方製劑,常常含有以上幾類藥的某種成份,因不被注意而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
藥物過敏反應的影響因素:攝入藥物的機會越多,產生藥物過敏的可能越大,藥疹的輕重程度與一次攝入的藥物劑量無明確關係。除刺激性皮炎以外,藥物過敏與給藥方式無關。從藥物性質看,具有苯核和嘧啶核的藥物致敏性高。藥物劑型可影響藥物過敏的發生,如胰島素非結晶型比很快吸收的劑型更容易發生過敏。
藥物過敏反應的遺傳及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在藥疹的發生上有一定意義。
國內有報告藥疹中約37.5%有過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等),18.18%有家族史。青黴素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有過敏性家族史者高於無家族史者2-3倍。環境因素可直接影響機體對治療藥物的反應。機體所患的疾病有時也有重要影響,對抗生素過敏多發生在治療某種疾病時應用抗生素,而很少發生於應用抗生素預防某些疾病的健康人中。
藥物的交叉敏感及多元敏感:交叉過敏指由一種化合物引起的過敏反應,以後由於另一種化合物與初次過敏原在結構上相似,而引起同樣的過敏反應,如青黴素與頭孢類藥物。多元過敏是指有些病人會對多種藥物過敏,而這些藥物在化學結構上並無相似性。
二、藥疹的型別及重症藥疹
藥物多在開始治療後7-10天經過致敏而出現,但如果以前使用過類似藥物,也可在數小時或1-2天內迅速出現。
常見的藥疹型別包括:蕁麻疹型、血管性水腫型、猩紅熱樣、麻疹樣發疹型、固定型藥疹、多形紅斑型等。
此外,有幾種重症藥疹,非常少見,但可以危及生命,其發生率可佔住院病人的1‰。主要包括以下幾型:中毒性表皮壞死鬆解型藥疹(TEN)、重症多形紅斑型、剝脫性皮炎型(紅皮病型)、藥物超敏綜合徵。
重症藥疹常見的致敏藥物為非甾體抗炎藥、抗癲癇藥(如卡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抗生素和別嘌醇等。潛伏期從幾小時到6周不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藥物(如別嘌醇和卡馬西平)致敏期較長,可達3-6周,在查詢誘因時容易被忽略,而沒有做到及時停藥。所以仔細追問患者近1-2個月內的用藥情況非常關鍵。重症藥疹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病情進展迅速,全身紅斑,表面水皰及表皮鬆解,稍用力面板即可擦破,呈爛桃皮樣、燙傷、燒傷樣外觀。口腔及外陰粘膜有大面積壞死剝脫。還可表現為全身面板潮紅、腫脹,滲液、結痂,大面積脫屑,有異味。全身中毒症狀嚴重,伴有高熱、淋巴結腫大、血液指標異常、脾大、肌痛、關節痛和內臟病變等。如果搶救不及時,可死於感染、毒血癥、肝衰、腎衰等。
三、重症藥疹的防治
對於重症藥疹的防治,首先應該對藥物的使用嚴加控制,根據適應症、儘可能減少用藥品種,杜絕濫用藥。用藥前應仔細詢問病史,對有藥敏史者儘量不用類似藥物。注意藥疹的前期表現,如發熱、瘙癢、面部或身上的輕度紅斑、胸悶及全身不適等,及早發現、及時停藥,避免嚴重反應的發生。治療上首先停用可疑藥物,加強水化以促進藥物排洩。一般早期應用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聯合IVIG治療。由於患者大面積表皮剝脫、滲液,加之大劑量激素治療,容易引起面板、粘膜、肺部的感染乃至敗血症。應該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儘量減少感染機會,在國外,重症藥疹患者一般都會住進燒傷病房,提供一個無菌環境,並進行全面的護理。注意補液、維持電解質平衡,預防激素相關副作用。患者往往因粘膜損害無法進食,需及時補充營養。
重症藥疹的死亡率較高,各國和地區報道不盡一致,根據重症藥疹的型別不同,死亡率從5%-75%。死亡率上的明顯差異與患者是否治療及時得當、支援治療、合併症的處理、全面護理及患者既往基礎疾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