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食調護的基本原則
(一)飲食有節,按時定時。
飲食要有節制,不可過飢過飽,過飢可使氣血來源不足,過飽則易傷脾胃之氣,進食要有規律,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三餐應定時定量,遵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原則。切忌暴飲暴食以免傷脾胃。
(二)調和四氣,謹和五味。
飲食應多樣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就是說人體的營養應來源於糧,肉,菜,果等各類食品,所需的營養成分應多樣化,只有做到飲食的多樣化及合理搭配,才能攝取到人體必須的各種營養,維持氣血陰陽的平衡。若對飲食有所偏嗜或偏廢,另使體內營養比例失調.從而影響健康發生疾病。
(三)食宜清淡,吃忌厚味。
葷素搭配是飲食的重要原則,也是長壽健康的祕訣之一,飲食應以穀物,蔬菜,瓜果等素食為主。輔以適當的肉,蛋,魚類,不可過食油膩厚味,由於各種性味的食物過食之後都會引起體內陰陽平衡的失調。所以,應注意飲食性味不要過重,尤其應避免過度嗜咸和嗜甜。
(四)衛生清潔。習慣良好。
飲食不潔可導致胃腸或加重原有的病情,食物要新鮮,乾淨,禁食腐爛,變質,汙染的食物及病死的家禽和牲畜;食物應軟硬恰當,冷熱適宜進食時細嚼慢嚥,不可進食過快或沒有嚼爛就下嚥,不要一邊進食一邊幹其他事情,食後不可即臥,應做散步等輕微活動,以幫助脾胃的運化,晚上臨睡前不要進食。
(五)辯證施食,相因相宜。
飲食調護應注意病人的體質,年齡,證候的不同和季節,氣候,地域的差異,把人與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全面分析,做到因證施食,因時施食,因地施食和因人施食。
二、飲食調護的種類
食物的品種很多,除某些乾鮮果品和蔬菜可以直接食用外,大部分食品均需經過加工和烹調後才能食用,從而形成了種類繁多的食品製作方法和豐實多彩的飲食種類,在中醫臨床中主要使用以“湯羹”類為主結合其他種類來進行飲食調護。
(一)湯羹
以水和食物一同煎煮或蒸燉而成,可根據食物的滋味,效能加入適當的佐料,食用時除飲湯外,同時吃其中的食物。湯羹有湯和羹之分,較稠厚的為羹,較稀的為湯。所用食物主要是有滋補作用的肉,蛋,魚,海味,蔬菜,水果等,以補益為主要用途。
(二)粥食
以米、麥,豆等糧食單獨或同時加入其他食物煮成,為半流質食品。粥食是常用的飲食之一,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者。
(三)主食
以米,面等富含澱粉的食物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各種米飯,糕點,小吃等食物。
(四)膏滋
以補益性食物加水煎煮,取汁夜濃縮至一定稠度,然後加人蜂蜜,白糖或冰糖製成半固體狀,一般以補益為主要用途。
(五)散劑
將乾果,穀物等食物晒乾或烘乾,研磨成細粉末,用時以沸水調食或用開水送服。
(六)菜餚
是指具有治療作用的各類葷素菜餚的總稱。種類繁多,製法各異,有蒸煮、煎炒、炸、燴、燒、爆、燉、煨、漬、醃、涼拌等多種,根據其性味和製法的差別,而有不同的作用。
(七)飲料
指酒、乳、茶、果汁等,依各類飲料的性味和調製方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作用。
三、常用飲食調護方法
(一)汗法
即解表法,是一種通過發汗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證的方法,主要適用於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可表現出的一系列病證,症如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等,常用食物:蔥、姜等。
(二)下法
即瀉下法,是用具有通便作用的食物通瀉大便或祛除腸內積滯的方法。主要適用於病後產後和老年體虛、氣血不足,腸燥便祕者。常用食物:蜂蜜、桑椹、香蕉、植物果仁,菜泥等。
(三)溫法
即溫裡法,是用溫熱食物振奮陽氣,祛除裡寒的一種方法。多用於寒證或素體陽虛之人。症如肢體倦惑,四肢不溫,腹痛吐瀉等,常用食物:辣椒、酒、花椒、姜、羊肉、狗肉等。
(四)清法
即清熱法,是用寒涼性食物清除內熱瀉火解毒的一種方法,多用於實熱證或素體陽盛之人,症如發熱,煩渴、舌生瘡,小便短赤等,常用食物有西瓜、梨、藕、黃瓜、苦瓜、綠豆茶等。
(五)消食法
也稱消導法,是用具有消食健胃作用的食物開胃消食的一種方法,適用於脾胃升降失調,飲食不化之證。症如噯腐吞酸,脘痞腹脹,厭食嘔惡等,常用食物如山楂、蘿蔔、大蒜、醋等。
(六)補法
即補益法,是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以補氣益血,滋陰助陽,強身健體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等症。根據病情的不同,分為適用陽虛,氣虛的溫補,適用於陰虛的清補和通用於各類虛證以及正常人進補的平補三類。常用食物有羊肉、桂圓肉、甲魚、雞、鴨、海蔘、木耳等。
四、飲食宜忌
疾病有寒熱虛實之分,陰陽表裡之別,食物也多偏性,由於病相宜,由於病相害,得宜則補體,為害則成疾,加之患病後所服藥物也各具性味。所以,護理疾病強調飲食宜忌是十分重要的。中醫在飲食調護中十分重視飲食宜忌,認為飲食宜忌是養生防病的重要環節。特別是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食物選擇,更是既要知其宜,也要知其所忌。應根據病人的病情、體質,服藥、季節,氣候,飲食習慣等諸方面的因素,合理選擇飲食,只有把握住飲食宜和忌這兩個方面,才能使飲食與治療相配合,達到好的治療和康復目的。
(一)飲食宜忌基本原則
1、辨證施食
即食物的性味應適應於病情的需要。食物有寒熱溫涼補瀉之分,病情也有虛實,寒熱之別。顯然虛證應補益,實證宜疏利,寒證宜溫熱。熱證宜寒涼。
2、辨藥施食
患者所服藥物均具有各自的性味,功效。為有利於更好的發揮藥效,患者飲食的性味,一般應與所服藥物的性味一致,忌與所服藥物的效能相反,以免降低藥效,如食物與所服藥物的性味相同,甚至還可增強藥物的效能,加速病情的康復。
3、因人施食
人的體質有強弱不同,年齡有老少之分,故飲食宜忌也應有區別,如體胖之人多痰多溼,宜食清淡,化痰之物,忌肥甘厚膩之品,以免助溼生痰;體瘦之人多陰虛,宜多食滋陰生津,養血補血之物,忌辛辣動火之品,以免傷陰;老年人脾胃虛弱,食宜清淡,忌油膩,硬固粘膩之物以免傷及脾胃;婦女妊娠期和哺乳期忌辛辣溫燥食品,以免助陽生火,影響胎兒或乳兒,小兒氣血未充臟腑嬌嫩,尤應注意飲食調理。
4、因時施食
四時季節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飲食宜忌也有所不同。春季氣候由寒轉暖,陽氣生髮,食宜清溫平淡,夏季陽氣亢盛,天氣炎熱,食宜甘寒。但,應忌生冷不潔食物,秋季陽收陰長,燥氣襲人食宜滋潤收斂,忌辛辣溫熱,冬季陽氣潛藏,陽氣盛極,最宜溫補,忌生冷寒涼。
5、特殊宜忌
某些疾病和藥物要求有特殊的飲食禁忌,此類禁忌在各科病證護理和服藥護理中將有專門介紹。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