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高壓綜合徵是指腦實質液體增加引起的腦容積和重量增多所致的一系列臨床表現。在病理學上,腦細胞組織間隙中游離液體的積蓄稱為腦水腫,而腦細胞內液體的增多則稱為腦腫脹,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二者難以區分,或為同一病理過程的不同階段,到後期往往同時存在,故常統稱為腦水腫。
一、小兒腦水腫與顱內高壓綜合徵的症狀與體徵
1、主要症狀與體徵
呼吸不規律:由於小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尚不成熟,腦幹受壓可引起呼吸節律不齊、暫停,嘆息樣呼吸,雙吸氣樣呼吸,潮式呼吸。其多為腦疝前驅症狀,常提示中樞呼吸衰竭,腦幹受壓。
高血壓:血壓升高為延髓血管運動中樞的代償性加壓反應,又叫Cushing反應。常見於腦外傷所致的顱內高壓。
神經乳頭水腫:為慢性顱內高壓的主要臨床表現,系因眼底靜脈迴流受阻所致。兒童多為急性顱內高壓,故臨床較少見。
瞳孔改變:為小兒顱內高壓的重要體徵。可見雙側大小不等、忽大忽小、形態不規則。常提示即將發生腦疝。
前囟門緊張或隆起:新生兒顱內高壓常表現為前囟門緊張或隆起、骨縫裂開、頭圍增大、頭面部淺表靜脈怒張,破壺音陽性等體徵,與嬰幼兒顱骨骨縫尚未完全閉合、顱骨骨質軟及有一定彈性有關。此種代償機制常使早期症狀不典型。
2、次要體徵
昏迷:腦水腫的病兒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當只是大腦皮層受累時,病兒僅表現輕度的意識障礙;當大腦皮層和網狀結構均受累時,病兒表現為重度昏迷。一般血管源性腦水腫意識障礙較輕,細胞毒性腦水腫意識障礙較重。
肌張力改變及驚厥:顱內高壓對腦幹、基底節、大腦皮質和小腦某些錐體外系的壓迫,可使肌張力明顯增高。多表現為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肢內旋、下肢呈伸性強直,有時出現伸性痙攣或角弓反張;以上均為去大腦強直的表現。
噴射性嘔吐:顱高壓刺激第四腦室底部及延髓的嘔吐中樞而引起噴射性嘔吐,很少噁心,與飲食無關,清晨較重,但臨床中噴射樣嘔吐較少見,往往與其他疾病引起的嘔吐無明顯差別。
頭痛:因腦膜、血管或神經受壓牽扯及炎性變化刺激神經所致。顱內壓增高的病兒多有頭痛,常為瀰漫性而無特異性,咳嗽、排便用力及頭位改變時可加重。年齡較小的嬰兒則表現為煩躁不安、尖叫哭鬧。
凡具備主要體徵1項、次要體徵兩項即可診斷。
二、治療
治療小兒顱高壓應採取綜合性措施,必須嚴密守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及時而合理地控制腦水腫,以預防腦疝形成。因小兒顱高壓最常見的原因為腦水腫,故主要針對腦水腫進行治療。
1、一般治療與護理
患兒須安靜臥床休息,必要時可使用鎮靜劑,避免躁動、咳嗽及痰堵以防顱壓突然增高。臥床時頭肩抬高20°~30°,以利於顱內血液迴流;當有腦疝前驅症狀時,則以平臥位為宜;也有人認為患兒側臥位可避免呼吸道梗阻。做檢查或治療時不可使患兒猛力轉頭、翻身或按壓其腹部及肝臟。
積極糾正缺氧、高碳酸血癥、電解質紊亂及代謝性酸中毒。還應使患兒保持正常血壓與體溫。對昏迷患兒應注意眼、耳、口、鼻及面板護理,防止暴露性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肺炎及褥瘡。
2、病因治療
祛除病因,制止病變發展是治療本病的根本措施。如抗感染,糾正休克與缺氧,改善通氣狀況,防治二氧化碳瀦留,清除顱內佔位性病變等。
3、藥物治療
治療小兒急性腦水腫的一線藥物目前公認為甘露醇、地塞米松和呋塞米(速尿)。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