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脾胃肝膽病科 主任醫師 張照蘭

老李今年58歲了,平時身體好,性格豪爽,喜歡喝點小酒,抽點菸,喝喝茶。一天晚上和朋友聚餐,喝點酒後回家就睡覺了。半夜突感胸痛,急打120被送到醫院急診。醫生急查心電圖沒有異常,查心肌酶都在正常範圍,又做上腹部CT,血、尿澱粉酶、脂肪酶都正常。老李相信檢查結果,說:我是實實在在的胸痛啊,胸前背後像燒灼樣疼痛,怎麼都查不出病了呢?醫生建議老李第二天做個胃鏡檢查。老李想胸痛跟胃有啥關係?儘管有疑惑,第二天上午還是做了胃鏡檢查,結果是反流性食管炎C級(重度),慢性糜爛性胃炎。醫生說,老李患的是胃食管返流病,他的胸痛叫“非心源性胸痛”,就是說胸痛不是心臟疾病引起的,是反流性食管炎導致的,經治療很快就好了。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脾胃肝膽病科張照蘭

那麼,什麼是胃食管反流病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於胃和/或十二指腸內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膽汁、胰液)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狀和/或組織損害,主要臨床表現為燒心(胸骨後燒灼感)、反流(自覺有胃內容物反流到咽喉或口腔)、胸痛等。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常見形式。部分病人可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現,如心絞痛樣胸痛,哮喘,支氣管炎、咽部異物感、咽喉炎。臨床上,部分患者即使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狀,X線和內窺鏡檢查可能無異常,被稱為內鏡陰性食管炎。本病是臨床常見消化性疾病。近年來研究發現反流性食管炎是引發食管腺癌的一個危險因素。

中醫學無胃食管反流病稱謂,根據臨床表現歸屬“胃脘痛”、“燒心”、“吐酸”、“痞滿”等範疇。其病機多責之酒食所傷、情志失調、脾胃虛弱,最終導致胃氣上逆。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從以下幾個方面治療,效果很好。

1.清熱和胃,降逆止痛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暴飲暴食、或飢飽不均,損傷脾胃致胃失和降;或飲食有偏,或飲酒嗜煙、偏食辛辣、煎炸、粗糙、熱燙食物,熱自胃生;或進食過快,喜食肥甘,損傷脾胃,溼熱內蘊。主要症狀胃脘或胸骨後及灼熱疼痛,口渴喜涼飲,反酸噯氣,飢不欲食,大便乾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治療以清熱和胃,降逆,制酸止痛為主。

驗案舉例 李某,男,29歲,公司職員。主訴:反酸、燒心2周。患者平素應酬多,喜食辛辣、嗜菸酒。2周前食火鍋後出現胸骨後及胃脘部灼熱疼痛,嘈雜,有酸水上冒至咽。口乾苦,大便乾結,舌邊尖紅,苔薄黃,脈弦數。胃鏡檢查報告:糜爛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中醫辨證為溼熱內蘊,胃失和降。治療以清熱和胃,降逆制酸,止痛。方藥選用 半夏瀉心湯加減 :法半夏10g 黃芩12g 黃連9g 枳實10g 生薑6g 烏賊骨20g 浙貝母12g 生大黃6g(另包後下)代赭石15g。服藥7劑後,胃脘及胸骨後疼痛、嘈雜症狀明顯緩解,大便暢通,上方去大黃以防苦寒太過,傷及胃氣。再服5劑,諸症基本消失,但慮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復需要鞏固,給烏貝散(烏賊骨20g 浙貝母12g )繼服2周。複查胃鏡食管黏膜恢復正常,胃粘膜顯著改善,胃內未見膽汁。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傷寒論》治療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在臨床上筆者加以變通常用於治療胃熱內盛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取得較好的療效。方中黃芩、黃連、大黃苦寒清洩胃熱;枳實消脹除滿,與大黃合用,行氣導滯,洩熱通便;生薑味辛,與芩、連合用辛開苦降、代赭石和胃降逆;烏賊骨、浙貝母制酸止痛。諸藥合用共湊清熱和胃,降逆止嘔,制酸止痛之功效。

2、健脾益氣,和胃降逆

脾與胃,同居中焦,互為表裡,脾氣宜升,胃氣宜降,脾氣升則健,胃氣降則和,兩者升降相因,燥溼相濟,相互為用,共同完成飲食在人體的消化吸收。胃氣宜降,既是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又是臨床的治療原則。若胃氣不降,即胃的排空障礙,則轉化無由,壅滯成病,飲食不能及時排空,經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質不能正常移至小腸,以供脾轉輸周身, 氣不降則滿,滿則逆,胃中濁氣上逆的主要表現為燒心、泛酸,腹痛脹飽,胸膈痞滿,嘔吐反胃,呃逆上氣等症。故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

驗案舉例謝某,女,62歲,退休。主訴:燒心,反酸伴胃脘滿悶3個月,胃脘痞滿、食後加重、納呆噯氣、大便溏薄,舌苔白,脈沉細。胃鏡下見賁門、幽門關閉不全。有膽汁反流入胃中,診斷為膽汁返流性胃炎。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服降壓藥維持正常。證屬脾虛失運,胃失和降。治療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黨蔘15g 茯苓15g 炒白朮12g 半夏10g 陳皮12g 枳實10g 柿蒂20g刀豆子20g木香6g 砂仁10g 生薑6g 炙草5g;加蘇梗15g寬胸理氣;烏賊骨20g浙貝12g制酸止痛。隨症加減,共服25劑。胃脘痞滿,納呆噯氣,燒心,反酸諸症皆減。患者為老年女性,有高血壓病,常年服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損傷脾胃,影響其升降功能,易致為食管反流。本方以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枳實、柿蒂、刀豆子、木香理氣降逆,消脹除滿;砂仁、生薑化溼行氣。全方具有健脾益氣,和胃降逆功能,故可獲效。

3、疏肝解鬱,清熱和胃

情志不暢時引起為食管反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許多人抑鬱惱怒,所願不遂,憂思過度,鬱怒傷肝,致肝失調達,肝氣犯胃。肝主疏洩,喜條達,主升,主動,對氣機的疏通、暢達、升發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如周學海曰“世謂脾胃為升發之本,非也。脾者,升發所由之徑;肝者,升降發始之根也。”張肇青亦云“木不升發,則心血不升,脾不為胃行其津液,膽不能下化相火,胃不能下降以資盛納。”肝的疏洩功能和脾胃的升降密切相關,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的一個條件。如肝的疏洩功能異常,不僅影響脾的升清功能,而且妨礙胃的降濁功能:表現為在上則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祕。唐溶川<<血證論>>:”木之性主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洩水谷,滲洩中滿之證在所難免。”更進一步闡述了肝與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之間的密切關係。肝失疏洩,克犯中土,致肝胃不和;或肝鬱就則化熱,至燒心、泛酸等症。

驗案舉例王某,女,37歲,新聞工作者。主訴:胸骨後灼熱疼痛2月餘,加重1周,胸骨後灼痛,放射至背部,口乾口苦,咽部有堵塞感,心煩急躁,大便不暢。舌紅苔黃稍膩,脈弦細。胃鏡檢查:食管下段有條索狀糜爛,黏膜充血、水腫。診斷為反流性糜爛性食管炎。細問病因,近期工作壓力大,經常加班至深夜,加之飲食不規律而致。辨證為肝胃鬱熱,胃失和降。治療以疏肝解鬱,清熱和胃,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丹皮10g 梔子10g 柴胡10g 白朮10g茯苓15g白芍12g 薄荷10g 烏賊骨20g貝母12g 蘇梗15g 煅瓦楞20g 黃連9g  吳萸3g服上方1周後,胸骨後疼痛、燒心症狀減輕。但大便仍不暢快,上方加枳實12g 大黃9 g以清熱導滯。使腑氣通而胃熱降,心煩急躁,口苦幹等症自除。

4、清膽利溼,和胃降逆

《靈樞本腧》稱:“膽者,中清之府”。《東醫寶鑑》曰“肝之餘氣,洩與膽,聚而成精”。膽汁的合成與排洩,由肝的疏洩功能控制和調節。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膽汁排洩暢達,膽汁注入小腸有助於食物的消化,而胃氣下降亦有助於膽汁的排洩。膽汁排洩不利,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即膽木不降克胃土,胃失和降;膽汁隨胃氣上逆則胃脘脹滿,脅下脹滿疼痛、噯氣頻頻;胃氣上逆則噁心、口苦、反酸、燒心。《靈樞.四時氣》中言“善嘔,嘔有苦,------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洩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胃食管反流病,因胃竇-幽門-十二指腸協調運動障礙,十二指腸屏障壓降低,導致大量的十二指腸液胃反流,而後者又進一步使胃排空緩慢。因此認為胃排空遲緩和十二指腸胃反流可互為因果。治療上應調和膽胃功能為主。

驗案舉例秦某男 42歲,幹部。主訴:泛酸,燒心1月餘。自覺有苦味液體上逆咽部,口苦,口臭、脘悶、噯氣,大便不爽,晨起噁心,舌質紅,苔黃膩,脈弦。平素嗜菸酒、多食肥甘厚味。胃鏡檢查:胃內有大量黃綠色液體,食管黏膜充血、水腫,胃竇部粘膜花斑樣改變伴散在糜爛。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膽汁返流性胃炎。中醫辨證為膽胃溼熱,治療以清膽利溼,和胃降逆。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 10g  淡竹茹10g 法半夏10g 赤茯苓15g 黃芩12g 枳實10g 陳皮10g 滑石20 g代赭石15g 甘草3g方中青蒿、黃芩清少陽膽熱,配伍淡竹茹、法半夏、陳皮、枳實為輔,清胃降逆化痰,代赭石降逆,合用赤茯苓、滑石、甘草既導膽熱下行,又利溼和中調藥,諸藥合用具有清洩膽熱、利溼化痰,和中清胃降逆之功。服藥1周諸症有減,隨症加減,共服藥20劑,經胃鏡檢查:胃內未見膽汁,胃粘膜糜爛已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