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通常急性起病、變化迅速,中西醫界一直在不斷地探求有效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已取得明顯進展。現就利水通絡法在腦梗塞急性期的研究應用情況綜述如下:
1.利水通絡法的立論依據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腦病科沈曉明
腦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氣血精華匯聚之所,“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注於面而走空竅”(《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氣血對頭竅的溫煦、充灌、濡養作用均通過縱橫交錯的絡脈滲灌而實現。腦為元神之府,腦主神志功能正常,依賴於腦絡的暢通和氣血的充足供應。
中醫理論認為血與水(津)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之一,歷來有津血同源、血水相關說。如《靈樞.邪客篇》曰:“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清.唐容川在《血證論》中亦云:“血得氣變蒸,亦化而為水”、“水為血之倡,氣行則水行,水行則血行”[1]。說明了津液與血
生理上有同源相濟,互根互存的密切關係。生理上的聯絡,必然導致病理相關。血之病理狀態有瘀血,水之病理狀態有痰飲、水濁。瘀血與痰飲、水濁都是人體疾病過程中病理變化的產物,在一定條件下又可成為新的致病因素,瘀可致水,水能滯血。血液瘀阻,津液輸布困難,水道不通則引起水停,即“血不利則為水”;同時水溼停聚壅遏氣機,血脈不暢,引起或加重瘀血。肺、脾、腎功能失調或三焦氣化不利,或經脈執行不利均致津液不能正常敷布,津聚成痰。痰是瘀的初期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展。腦竅以清靈通利為貴,一旦急性腦梗塞後腦絡瘀阻,血不利則為水,水津不行,凝結為痰,外滲為飲,瘀血、痰飲、水濁、壅塞絡道,漸成瘀水互結顱內的病理變化[2]。
2.腦梗塞急性期的病因、病機特點
腦梗塞急性期病人多存在意識障礙及腦水腫、顱內壓升高。類似中醫中風病當中的中臟腑。中醫認為中風之發生,多由體內氣血虛弱、臟腑陰陽偏盛為基礎。在各種激發因素作風下,風、火、痰、虛、氣、血等因素交錯為患,而致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在腦而致中。而痰瘀互阻是中風病急證的主要病機。並且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產生內生毒邪,顱腦水瘀、毒損腦絡的病機損害[3]。冷建國[4]對98例急性期中風病人作了觀察後認為,急性期為本虛標實,以痰證、風證、火熱症實證居多,尤其痰症,幾乎所有病人均有咯痰,喉中痰阻,舌苔白膩等痰證的表現(佔95.8%)。王雲翔[5]認為標實為脈絡血瘀。張德山[6]認為,缺血性中風的標證是痰濁、瘀血,病機為瘀血內停,痺阻腦絡。王氏[7]報道痰瘀佔85%,痰瘀互為因果,因瘀致痰,因痰致瘀。王靜宇[8]認為,風火交煽,痰瘀壅滯,腑氣不通為標,且風火痰瘀更為突出。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腦水腫和血液迴圈障礙是急性期兩大主要病理環節。腦梗塞時因腦組織缺血缺氧,鈉-鉀泵衰竭,細胞內鈉水瀦留,鈣離子內流增加,而致細胞毒性腦水腫;隨後,由於血腦屏障破壞,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水分及血液成分滲出而造成血管源性腦水腫。腦水腫常可使缺血、缺氧惡化,而區域性腦血流的減少又可促使腦水腫的進一步加重[9]。這就從微觀辯證的角度印證了中醫血水相關理論以及絡脈瘀阻的病機學說,為腦梗塞急性期痰瘀互結水阻腦絡的病機理論提供了佐證。
3.利水通絡法治療急性腦梗塞的相關實驗研究
明確提出利水通絡法治療急性腦梗塞者還為數不多,從報道看多是一些相關的治法。
3.1化瘀利水,醒腦開竅:解建國[10]等運用化瘀利水,醒腦開竅之純中藥製劑中風康必復,對腦梗塞家兔腦組織內環境失調影響的藥效學機理進行了對照性研究,結果發現此療法能有效恢復和提高腦梗塞時所引起的T3、皮質醇放免值的降低和糾正紊亂,其療效恢復程度與健康組無顯著性差異;且能明顯降低和清除腦梗塞時的腦組織內大量有害自由基,與喜得鎮對照有顯著差異。從而提示化瘀利水,醒腦開竅法是腦血管病治療的早期康復的有效方法。虢周科[11]發現復元醒腦液有確切降低實驗性動物腦水腫的作用,其作用雖不如甘露醇發揮迅速,但卻較甘露醇穩定而持久。
3.2活血利水通脈法:邵念方[12]針對中風病急性期氣機逆亂,腦絡瘀血,顱腦水瘀之病機特點。根據祖國醫學血水相關理論,擬定了活血利水通脈飲(澤蘭15g、水蛭、大黃各6g,三七粉3g、葛根、澤瀉、茵陳各30g,白朮24g,石菖蒲12g),動物實驗表明本方可降低腦缺血大鼠腦內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腦缺血-再灌注兔脂質過氧化反應,抑制血小板聚集,對小鼠腦缺血缺氧狀態下的呼吸中樞有一定興奮作用,並可提高腦組織的耐缺氧能力。閆惠俊[13]認為氣虛血瘀是缺血性中風急性期腦水腫的病理基礎,瘀水互結,阻絡壅竅是其關鍵病機,通過黃芪、三七、水蛭、益母草配伍觀察對急性腦缺血大鼠腦含水量、毛細血管通透性、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性、MDA含量、SOD活性以及對大腦組織結構學的影響證實活血利水是中風急性期腦水腫的主要治法。
3.3祛痰活血法:瘀血與痰濁是中風發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同時又是其病理產物,二者常互相結合,痰瘀互結阻於腦竅而發病。腦缺血再灌注後腦組織C-fos基因表達增強已成為共識,並認為其與腦水腫的發生和氨基酸毒性有關,因此抑制C―fos基因表達將有助於改善缺血後腦操作。張博生[14][15]實驗證實中藥複方(桂枝茯苓丸加川芎、澤瀉)痰瘀同治能有效地抑制腦缺血再灌住後腦組織的C-fos基因表達,能明顯降低鼠腦組織和血清中GLU.ASP、GLY、CABA含量,表明本方有明顯的抗腦缺血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有助於缺血性腦水腫的減輕和腦細胞損傷的修復。
4.臨床應用
現代醫學按照病理生理演變過程,臨床上將腦梗塞分為超早期,為發病的6小時內;早期,為發病的6―72小時內;急性後期,為發病的72小時―1周內;恢復期,發病的一週後[16]。早期溶栓是西醫治療腦血管病,減少病死率、致殘率、提高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但由於溶栓的條件所限及造成出血等副作用,事實上,僅約2%的腦梗死患者適宜溶栓治療[17]。中藥治療腦梗死是我國的特色,應用相當普遍,也為許多知名學者所推薦[18]。
4.1治則治法研究
中醫最早論述中風偏枯治法的是漢代華佗,他在《中藏經》中說:“人病中風偏枯,其脈數,而面幹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之,在內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後來歷代醫家各有發揮,治法甚眾,利水通絡即是其中之一。利水通絡屬中醫治療大法“八法”之“消法”範疇,即通過消散之法,使積聚於顱腦之水、痰、瘀實邪逐漸消散以排出體外,從而達腦絡通暢,氣血周流,神有所主。
4.1.1活血利水法:駱豐[19]認為該法對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有較好療效。張學文[20]、李橋[21]等提出顱腦水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認為中風急性期,瘀血內停,水津外滲,易造成水瘀互結於腦的水瘀證。治療宜活血化瘀結合利水,認為活血可促進利水,利水可促進活血。本法具有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等作用,其採用活血利水法制成的腦竅通口服液治療本病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4.1.2化痰通絡法:一些醫者認為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痰濁症狀表現尤為突出,因此,根據病情以化痰法配合活血通絡或配其他治法用以治療本病[22]。孫西慶[23]採用化痰合活血、熄風法治療急性腦梗塞32例,總有效率為95.5%,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須進[24]採用益氣活血化痰法治療本病,結果61例中,顯效32例,緩解26例,總有效率為95.1%。
4.1.3活血化瘀法:弓文忠[25]採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總有效率為100%。陳雨恆[26]採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缺血性中風68例,效果滿意。王建新[27]等根據臨床治療經驗,提出中風病本質為血瘀,治療以祛瘀為要,活血化瘀法要貫穿於治療的始終,並根據臨床證型不同,適當配合相應方法,可獲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4.2辯證分型治療
王永炎[28]等依據臨床表現的不同將100例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分為風痰瘀血、痺阻脈絡、風痰上擾、痰熱腑實、氣虛血瘀、陰虛風動等證型進行了辯證施治,並配以由丹蔘、赤芍、鬱金組成的複方活血注射液治療。顯效率達80%,與單用辨證論治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顯效率62.5%)比較療效大為提高。楊任民[29]將急性腦梗死分為6型,氣虛血瘀型,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風痰上擾型,用大秦艽湯,牽正散等加減治療;痰熱腑實型,主要用牛黃丸、承氣湯等;痰濁上泛型,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黃培新[30]等分為9型,其中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予醒腦靜注射液;風痰瘀血、痺阻脈絡證予川芎嗪注射液;痰熱內閉心竅證、痰溼蒙塞心神證,予血栓通注射液,複方丹蔘注射液。
4.3專方專藥
楊曉恆等[31]以活血化痰為主治療腦梗死急性期156例,方藥組成:川芎、丹蔘、紅花、牛膝、地龍、益母草、桃仁、澤瀉、膽南星、天竺黃。隨證加成,肝陽上亢加天麻、鉤藤;熱盛加黃芩、梔子。水煎,每日1劑,每煎取400ml,分2-3次口服,連服1個月,並設西藥對照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8.5%,對照組76.2%,2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5=。徐氏[32]治療急性中風采用克癱煎方,藥物組成:水蛭3g(分2次研吞),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丹蔘、地龍各10g,赤芍、益母草各15g、生地20g日1劑水煎服。黃文柱[33]採用滌痰活血湯治療急性腦梗塞用:制膽南星、橘紅、枳實各6g,制半夏、雞血藤、紅花各10g,茯苓、丹蔘各15g,金瓜蔞30g,生大黃3g加減,治療42例,總有效率為95.2%。傅仁杰[34]用通絡熄風注射液(黃芪、丹蔘、赤芍等藥提取有效成分製成,北京益民製藥廠生產,每10ml含生藥10g)20ml靜滴治療35例急性腦栓塞,對照組51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滴,總有效率85.93%和60.76%,兩組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