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科 副主任醫師 李鬆偉

王女士,50歲,訴反覆的口乾、眼乾10餘年了,伴有雙下肢反覆的皮疹,曾先後到口腔科、消化科或面板科治療,也到眼科就診,均無明顯效果,非常痛苦。其子女在網上查詢發現該病可到風溼免疫科就診,在醫院做了相關檢查,最後被確診為乾燥綜合徵,經中西藥治療1個月,症狀明顯緩解,其它表現也好多了,心情好多了。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風溼科李鬆偉

那麼什麼是乾燥綜合徵呢?我今天給大家做一下簡單介紹。

乾燥綜合徵是一種主要累及全身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也是風溼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唾液腺和淚腺的受累為主,主要表現為口乾眼乾。然而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面板、陰道等外分泌腺往往也會累及出現相應表現,部分還會出現血液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損傷等等。

病因:首先是遺傳因素,研究表明乾燥綜合徵存在某些易感基因,乾燥綜合徵患者的直系親屬患 該病的風險往往高於正常人群;其次是環境因素,研究證明病毒感染可能誘發本病,如EB病毒;還有性激素,該病多發於女性,提示雌激素高水平可能參與了該病的發生發展。

發病機制:該病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在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性激素等多因素共同參與下,導致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異常反應,進一步通過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症介質造成組織損傷。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淋巴細胞浸潤,在易感基因的背景下和環境因素的誘發參與下,導致外分泌腺組織細胞過度凋亡並表達自身抗原,進而引起淋巴細胞侵入靶器官,如脣腺、唾液腺、淚腺、胰腺、腎間質、肺間質、消化道黏膜、肝內膽管等導致靶器官的損傷。

臨床表現:

一、外分泌腺體病變:

(一)、淺表外分泌腺體病變:

1、口乾燥症:常常是首發症狀,可見於80%的患者,嚴重者進幹食必須用水送下。40%有唾液腺腫大,以腮腺腫大多見,反覆腮腺腫大多見於年輕的原發性乾燥綜合徵患者。50%的患者由於唾液減少,牙齒失於營養,呈小片狀或粉末狀脫落,被稱為“猖獗齒”,這是乾燥綜合徵的典型表現之一。

2、乾燥性角膜炎:表現為眼乾澀、少淚甚至無眼淚、癢痛、畏光、燒灼感、異物感等,嚴重者角膜混濁、潰瘍或穿孔。

3、面板乾燥無華、瘙癢。

4、鼻腔、咽部乾燥,嗅覺下降。

5、外陰和陰道乾燥,導致性生活疼痛,並易繼發黴菌感染。

(二)、內臟外分泌腺體病變:

1、呼吸系統:17%的患者可有乾咳表現,30%-50%的患者有肺間質的病變,嚴重者出現肺大泡,是導致該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2、消化系統:胃腸道症狀多見,主要表現為吞嚥困難。肝臟腫大、反覆肝酶升高,病理為自身免疫性肝炎,這在臨床容易誤診或漏診。

3、泌尿系統:約30%的乾燥綜合徵患者有腎臟病變,其中90%為遠端腎小管的損傷。尿液濃縮障礙會出現多尿、煩渴;酸化功能障礙會出現低鉀性麻痺、代謝性骨病(骨質疏鬆、骨折等),有報道30%-40%的低鉀血癥與乾燥綜合徵有關。

(三)、淋巴瘤:5%-10%的患者有淋巴結的腫大,至少50%在病程中內臟出現大量淋巴細胞的浸潤。在乾燥綜合徵出現的5年內要高度警惕形成淋巴瘤。在出現淋巴瘤之前往往有巨球蛋白血癥和高γ球蛋白血癥,發生淋巴瘤後球蛋白水平下降或恢復正常,自身抗體消失。當出現脾臟、腮腺、淋巴結的持續腫大,伴有咳嗽、肺部結節、雷諾現象等,要高度警惕淋巴瘤的出現。

二、外分泌腺體以外的病變:

1、面板病變:紫癜樣皮疹最常見,主要分佈於下肢,重者見於臀部,上肢少見,消退後有色素沉著。

2、關節肌肉病變:70%的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但很少出現關節的變形。

3、神經系統病變:10%的患者會出現神經系統損傷,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病變。表現為顱神經炎、中風、癲癇、多發性硬化症、精神意識障礙等

4、雷諾現象:見於13%的患者。

5、甲狀腺功能低下:見於15%-20%的患者。

6、血液系統病變:25%的患者出現貧血,15%的患者出現血小板明顯下降,尤其是後者是乾燥綜合徵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實驗室檢查:

1、高球蛋白血癥:為本病的特徵之一。尤其是IgG最明顯,其升高程度往往與臨床表現呈正相關。

2、自身抗體:75%的患者抗核抗體陽性,以抗SSA和抗SSB陽性率最高,分別是75%和52%,抗SSB的特異性更高。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陽性提示有甲狀腺的損傷,抗線粒體抗體陽性往往提示肝臟的病變。約3/4的患者有RF陽性。

3、唾液腺檢查:唾液流量監測;腮腺造影;

4、淚腺檢查:濾紙試驗,角膜染色試驗。

治療:

目前西醫對本病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症處理,緩解症狀。對合並明顯內臟損傷者給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治療。

中藥治療該病有明顯的優勢,尤其是改善患者的外分泌腺病變造成的損傷。中醫認為,本病屬於“燥痺”的範疇,總的病機是“燥勝則幹”,主要是燥邪損傷胃、肺、肝、腎之陰,導致五臟陰陽失調、陰虛陽亢;或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鬱而化火,耗傷陰津。秋季天氣乾燥,容易誘發或加重。治療方面,中醫認為“燥者濡之”,治宜養陰清熱,根據受累臟腑的不同各有側重,或養血柔肝,或補腎養陰,或養胃生津,或潤肺養陰,不一而足,或肺胃腎肝同時兼顧。辯證同時,往往化瘀通絡貫穿始終。只要辨證準確,就要守方守法,多服方能見效。

另外,飲食宜清淡為主,忌辛辣和肥甘厚味之品;保持樂觀、積極向上心態;適當鍛鍊。這些方面也有利於該病的改善和預防。

本文系李鬆偉醫生授權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