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由於解剖,生物力學及區域性血供的特點,發生不癒合是比較常見的併發症,一般文獻報道股骨頸骨折不癒合率為7%~15%。股骨頸骨折不癒合率是四肢骨折中發生率最高,尤其隨著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生不癒合的主要原因
1、年齡:大多數學者認為年齡過高是影響骨折癒合的一個因素,在國外以75歲為界,不癒合率為32%~41%;75歲以下為18%。因此75歲以上高齡患者其不癒合率顯著上升。
2、骨折移位程度:骨折移位越嚴重,其癒合越困難,這已是公認的規律,而且是影響骨折癒合的最重要因素。
3、骨折部位:目前多數人認為除股骨頸基底骨折以外,單以囊內骨折而論,高位頭下骨折發生不癒合率高。
4、骨折部位粉碎:粉碎性骨折多發生於股骨頸後側,且在復位前X線上難以發現,多於復位後,側位相上呈現一典型的蝶形骨片。在Garden Ⅲ、Ⅳ型的骨折中,輕度粉碎者的不癒合率為5%,中度粉碎者為21.3%,嚴重粉碎者為75%。後緣粉碎影響內固定的堅固性也是一個因素。
5、骨折線的傾斜度:
關於Pauwell和Linton角測量的臨床意義,目前把骨折線傾斜度作為單獨因素來判定骨折癒合,根據是不足的。骨折線傾斜度對骨折癒合並無明顯影響。
6、骨折復位不良:股骨頸骨折復位不良會阻礙頭血運重建,減少骨折遠、近端的接觸及固定後造成力學不穩定。
7、固定不合理。
8、過早不合理負重。
臨床表現
患髖疼痛多不嚴重,患肢無力和不敢負重,患肢短縮,下肢旋轉受限等。
影像學檢查
X線表現:①骨折線清晰可見;②骨折線兩側骨質內有囊性改變;③有部分病人骨折線雖說看不見,但連續拍片過程中,可見股骨頸漸被吸收變短,以致內固定釘突入臼內或釘尾向外退出;④股骨頭逐漸變位,股骨頸內傾角逐漸增加,頸幹角變小。
手術治療
手術是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手術治療的目的可概括為矯正負重力線,消除或減少骨折端剪應力;骨折復位內固定與植骨,以增強骨的再生修復能力;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或其他髖關節重建術,以恢復患髖負重行走的功能。病人的年齡與全身情況,股骨頭形態與股骨頸被吸收的程度,是決定手術方法選擇的主要依據。不癒合可同時併發股骨頭壞死,也可不伴壞死,若發生不癒合,再次手術之前應行CT或MRI檢查,以瞭解股骨頭血運狀況,具體手術選擇如下:
①對於年齡超過65歲,能以在住家附近步行活動者,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②對青壯年患者,可行帶血管蒂的骨瓣移植加內固定,粗隆間外翻截骨或粗隆間截骨並再次行內固定。
③對年輕患者合併股骨頭壞死,股骨頭無塌陷的患者,可行帶血管蒂的骨瓣移植,股骨頭塌陷的不癒合者,應行全髖關節置換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