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痛是指跟骨在長期行走站立受到各種方向應力,引起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表現為跟骨周圍疼痛的一種疾病。中醫學一般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溼、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溼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執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
一般認為足跟痛的原因有好多,最主要的有:
1、跟骨骨刺:多見於老年患者,當有足跟痛時,經過拍攝X光片,可以發現跟骨結節處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但是,臨床上發現骨刺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只是隆起的骨刺,更容易使區域性組織受到摩擦、勞損,產生無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與區域性炎症反應的輕重有關,而與骨刺大小無直接關係。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維持正常足弓、緩衝震盪、加強彈跳力作用的腱性組織。長時間的行走、過度的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導致區域性無菌性炎症,而出現疼痛症狀。
3、足底脂肪墊炎:老年人的足跟痛較為複雜,除了以上兩種可能的原因外,還有老年人本身的足底脂肪墊萎縮,其緩衝震盪、防止摩擦的作用減弱,使區域性更容易受到損傷而出現疼痛。
以上可以看出,足跟痛不一定是有骨刺,跟骨骨刺並不是引起足跟痛的唯一原因,同時如果跟骨骨刺沒有引起周圍組織受到炎性刺激,足跟部也不一定會產生疼痛。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預防方法有所不同。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數由於跟骨外傷,長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發育階段應避免跑跳,尤其是高處跳下。在症狀早期應注意此點。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於勞損,跖腱膜炎,跟骨結節滑囊炎,脂肪墊變性引起。此期應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減輕足跟負荷。穿軟底、後跟部墊一軟而圓型墊,圓墊中央凹陷,高度約2~3釐米高,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減肥治療。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於足弓減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傾倒,則在長期行走時疼痛出現,故應在足底中央墊一軟墊,軟墊高度2~3釐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4、類風溼性跟骨炎,應先用藥控制類風溼後,並在鞋內墊軟墊。
5、外傷性跟骨痛多由於石膏固定不當,在製做石膏時足底應用力將溼石膏向足心擠壓,以免因長時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時儘可能減少臥床時間,儘早下地步行鍛鍊。避免脂肪墊萎縮。
足跟疼痛由於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
1、活血化瘀類藥物的區域性熱敷治療。
2、消炎鎮痛類藥物的區域性塗抹治療。
3、小針刀治療。
4、射頻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