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診療中心 主治醫師 王燕偉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椎間盤的退變而繼發頸椎關節退行性變性改變,累及周圍脊髓、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產生相應的臨床表現。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較常見的一型頸椎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療效不確切。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採用藥物注射聯合針刀治療4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38~60歲,平均46.5歲;病程0.5~6年。本組46例均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來診前有3月~2年的其它保守方法治療史。本組均採用藥物注射聯合針刀治療,治療期間未使用藥物及其它的保守治療方法。

  1.2診斷標準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佈的《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視物不清,頸椎側彎後伸時,症狀加重。旋頸試驗陽性,枕後區均有壓痛感,頸椎活動度減小。頸椎張口位x線片示:齒狀突兩側的環齒間隙或環樞關節間隙不等寬。並結合x線片、CTA、DSA、CT、MRI等檢查。

  1.3操作方法體位:患者取俯臥位,頸前放一低枕頭,使頸部處於平直狀態。選擇治療點:治療點主要在頸背部肌肉、韌帶附著點處,常見為:棘突旁開1.5~2.0cm處、肩胛骨上角及內緣、頸項後正中線上及頸項部壓痛點或硬結處。根據患者頸部症狀及體徵一般選擇8~10處治療點。

  注射:確定好治療點後用龍膽紫做標記,再用碘伏或酒精做頸部常規消毒、鋪巾。用7號針頭連線注射器,在治療點垂直頸部面板進針,邊進針邊注射藥液,深度根據患者的體型變化,一般不要超過4cm,以免損傷脊髓、椎動脈。藥液組方: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曲氨奈德注射液20mg,VitB12注射液l mg,VitB 1注射液100mg,每個治療點藥液注射量約為1-2ml。

  針刀操作:藥液注射完畢後再在注射點進行鍼刀鬆解治療。取漢章4號針刀按針刀四步操作步驟規範進針,直達痛點及肌肉韌帶附著點處,進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切割後出針刀,壓迫止血,創可貼覆蓋針孔,囑患者術後3天保持針孔處乾燥、衛生,注意休息。一週後再次治療。

  1.4療效評定標準治癒:原有症狀消失,各項體徵轉陰性,能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隨訪3個月無復發者;顯效:原有症狀、體徵明顯減輕,經隨訪症狀無加重者;有效:原有症狀、體徵減輕,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持續時間較短,能參加一般勞動和工作者;無效:症狀、體徵無改善或加重者。

  2、結果

  本組46例均進行了兩個療程的治療,隨訪3月~1年,根據上述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其中治癒30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3.47%。

  3、討論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的老年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椎間盤、小關節退變導致椎間盤膨出或突出,關節邊緣增生,椎間關節不穩定,從而對神經、血管產生壓迫或刺激。

  椎間關節不穩定在過度負載時引發急性或慢性損傷,產生無菌性炎症,炎性介質也是一種刺激,同時也加重已經存在的“壓迫”,進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症狀。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環樞關節錯位刺激或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痙攣、扭曲,引起大腦一過性供血不足而導致頭暈、頭痛等症狀。

  藥物注射能促進炎性產物早期吸收,促使炎症消退,解除肌肉痙攣,有利於患者頸部肌肉,特別是枕後小肌群放鬆;通過針刀鬆解緊張的肌肉、韌帶及粘連組織,能使頸椎的組織結構恢復正常的解剖關係及生理功能,起到平衡軟組織的作用,從而能夠解除椎動脈的痙攣,並緩解頸部肌肉的緊張,改善椎動脈的血流速度,有效緩解頭暈、頭痛等各種症狀。

  藥物注射與針刀鬆解結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藥物作用與物理作用兩者的結合,兩者能起到協同作用,使療效更為顯著。本組通過採用區域性注射給藥及針刀鬆解治療,消除了頸椎周圍組織炎症反應,緩解了肌肉韌帶的緊張度,改善頸部的血液迴圈,從而緩解臨床症狀。3例無效者,其中1例為病程較長,頸椎關節退變較重;1例可能因治療期間工作過度勞累導致;1例伴Ⅲ度高血壓病。

  經過本組治療分析,該治療方法是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方法。該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療程短,易於接受,症狀改善快,效果肯定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