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滑膜炎為中老年多發病,常見病,多采用關節腔積液抽吸,激素藥物注射療法。為提高療效,自2001年以來對197例患者進行對比觀察治療,獲得滿意效果。
臨床資料和方法
本組197例。男51例,女146例,年齡30-86歲,發病時間1天-30年。主要表現為膝關節髕周反覆發作性腫痛,皮薄光亮,皮色無改變,一般區域性無明顯發熱,行、站、坐、臥、蹲等不同程度受限。浮髕試驗(+)。X線、CT及MRI均可顯示關節腔積液,伴或不伴關節骨質增生,關節間隙增寬。
膝關節半月板損壞者,關節間隙亦可不增寬或變窄。實驗室檢查ESR多增快。診斷均參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實用風溼病學》膝關節滑膜炎診斷標準確診。排除腫瘤、結核及化膿感染等因素引起者。
綜合治療組150例(手法、消腫膏外敷、中藥匯入治療)
手法:採用“邵氏手法”即邵福元主任醫師所創手法。根據病人腫脹部位、程度,採用仰臥、俯臥、側臥等體位。根據不同組織的病變性質,如腫脹、增厚、條索等,採用點、按、揉、拿、捏、彈撥等不同手法。如髕上兩側,用輕度推揉手法,N後條索,採用彈撥手法等。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為一療程。
消腫膏外用:消腫膏由黃柏、蒼朮、麝香等配製而成膏狀,敷於患處,紗布固定,每日作手法前去掉,手法後敷上。每次換藥,溫鹽水敷洗10―20min。10次為一療程。
中藥直流低電壓匯入:通過手法、消腫膏外敷一週左右,滑膜腫脹明顯減輕,浮髕試驗轉陰,然後用中藥直流低電壓匯入治療。中藥採用桂枝、紅花、沒藥、牛膝、蒼朮等十八種中藥,製成15X20cm2大小藥包,敷於患處,外加直流低電壓,每次治療4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採用中藥匯入時,手法可繼續運用,同時停用消腫膏。
對照組47例方法:根據積液程度,適量抽出關節腔積液後,用醋酸強的鬆龍10―25毫升,加2%鹽酸普魯卡因4毫升,進行關節腔注射,並加壓包紮。一週1次,嚴格無菌操作。一般需治療2―3次。
兩種方法均囑病人勿勞累、受涼,儘量少走、少站,適度臥床休息。
療效判定標準
(1)痊癒:腫脹、疼痛消除,ESR復常,關節功能恢復正常;
(2)顯效:腫脹、疼痛明顯減輕,ESR明顯下降,關節功能基本正常,能從事一般活動;
(3)好轉:關節腫脹、疼痛減輕,ESR下降,關節功能輕度受限;
(4)無效:治療前後關節腫脹、疼痛、功能及ESR無明顯改善。
治療結果
綜合組痊癒91例(60.67%),顯效32例(21.33%),好轉14例(9.33%),無效13例(8.67%);總有效率91.33%。對照組痊癒12例(25.53%),顯效11例(23.40%),好轉9例(19.15%),無效15例(31.91%);總有效率68.08%。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