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郭雲鵬

  頸椎病是一種綜合病,又稱頸椎綜合症。它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痠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

  頸椎病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尤其長期從事財會、證券、IT、教學、文字工作的人員,以及流水式生產線上的工作人員,無論是白領或藍領,甚至是學生,幾乎都需要在頭頸固定的姿勢下作業,這似乎是難以避免的。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不僅使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而且也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不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勞損,都易於發生頸椎病。

  一、頸椎病有多少種?

  1、神經根型:發病率最高,所謂頸椎病或頸肩痛大多指這一型別。這是頸椎肩盤向後外側突出,或因骨刺增生壓迫刺激頸神經根所致。表現為上肢放射痛和感覺障礙,手指麻木,異樣感,活動不靈活。仰頭、咳嗽、噴嚏可加重。發病早期即可引起病人注意,病人前去就醫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約90%以上的病人可以自愈。

  2、脊髓型:約15%病人為此型。當發生骨質增生,或連線骨關節的韌帶增厚或骨化時,可壓迫脊髓及血管,甚至發生脊髓缺血或壞死。大多數是在中年以後以“隱性”形式發病,臨床早期為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以後發展為行走困難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癱瘓。

  3、交感神經型:約佔5%。因頸部交感神經受壓產生的症狀。因其分佈廣泛,因此可引起許多器官和系統的症狀。包括:

  (1)頭部症狀:頭暈,頭痛,頸後痛;

  (2)眼部症狀:眼瞼下垂,視物模糊,甚至失明;

  (3)心臟症狀:心跳加速或減慢,心口疼;

  (4)周圍症狀:肢體、頭、頸、面部發麻或疼痛;

  (5)其他:耳鳴、耳聾等。

  4、椎動脈型頸椎病:約佔2%。是由於椎動脈受到外來的壓迫或刺激,引起功能失調,腦部供血不足而產生的一系列症狀。表現為發病突然,約半數以上病人是突然發病的,原來可以毫無症狀,也沒有什麼預兆,只是頸部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當即出現眩暈,甚至感到天昏地暗。有時伴有頭疼,噁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

  可以明確為頸椎病的症狀有以下這些,凡是有以下其中一條,即表明患有頸椎病。

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而向下加壓則加重者。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包括手部)放射性疼痛或(與)麻木(大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發偏頭痛或眩暈(大多為椎動脈頸椎病)。頸部疼痛的同時,伴有上肢或(與)下肢肌力減弱及肌體疼痛(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或是合併頸椎椎管狹窄症)。低頭時,突然引發全身麻木或有“過電”般感覺(大多為脊髓型頸椎病,尤其是合併有嚴重頸椎椎管狹窄症者)。

  二、頸椎病的治療

  頸椎病的非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也稱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它是頸椎病的最基本療法。包括頸椎牽引、理療、手法按摩、鍼灸、藥物,頸託及醫療體育和自我療法等。非手術療法可使頸椎病症狀減輕、明顯好轉,甚至治癒。對早期頸椎病患者尤其有益。另外,非手術療法還能為手術療法打好基礎。因為頸椎病是在人體退變的基礎上,由於各種附加因素加速而成的。因此,為了減慢或逆轉這一過程,必須採取一系列預防與治療措施,這是對頸椎病採取的最為基本,最為有效的措施,因此非手術療法是該病的基本療法。

  三、哪些患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1、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

  2、頸椎病有脊髓受壓迫症狀,經脊髓碘油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3、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

  4、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5、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症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

  6、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者,如吞嚥困難

  四、頸椎病只是頸背疼?

  一般人認為頸椎病無非是頸背疼痛,沒什麼了不起。殊不知頸椎上承頭顱下接軀幹,神經血管分佈交錯密集,處於人體神經中樞的重要部位,還是腦血迴圈的必由之路,故而是人體事故的多發地帶。一旦發生疾病,必然會影響到心腦血管和中樞神經,造成各類頸源性疾病,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人過中年以後,頸椎間盤退變加重,可引起毗鄰的神經、血管和脊髓受壓,發生錯綜多變的症狀,即為頸椎病。頸椎的前屈活動以4-5和5-6頸椎為中心,後伸活動以4-5頸椎為中心,而且下頸段在頸椎活動中所受的應力最大和較集中,故臨床上4-5、5-6及6-7頸椎間盤變性最早和最常發生。椎間盤遭受急、慢性損傷後產生損傷後修復反應,可形成骨贅與破壞的椎間盤組織和後縱韌帶組成的混合性突出物。

  其向後外側突出時,壓迫神經根,產生神經根壓迫和刺激症狀;向側方突出,壓迫椎動脈或刺激交感神經,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症狀或交感神經症狀;向後方突出,壓迫脊髓,產生脊髓壓迫症狀;當突出物介於上述不同部位之間,同時壓迫、刺激不同組織時,即可產生混合型症狀。

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和混合型五種型別。此外,還有一些並非罕見的型別會出現一些似乎與頸椎病“風馬牛不相及”,甚至是撲朔迷離的症狀,常常導致誤診、誤治。

  1、頸源性高血壓:因椎―基底動脈供血失常,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導致功能紊亂,除頸椎病一般症狀外,還有高血壓。此類病症按高血壓治療多不見效,而頸椎病症狀被控制後,血壓即隨之下降。

2、頸源性腦血管疾病:全國每年近100萬腦血管病人中,26%是因頸椎病而誘發。這是由於椎―基底動脈受壓,造成腦供血不足,長期維持這種狀態,就會出現頭暈、手足麻木、走路不穩,甚至發生腦血栓、腦梗塞,有些病人可因此導致偏癱。如及時治療頸椎病,就不會惡化為中風偏癱等嚴重後果。

3、頸源性心絞痛:如果你患“心絞痛”,一般藥物治療無效,應想到是否為頸椎病所致。這是因支配橫膈及心包的頸椎神經根受到損害,或心臟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所致。病人可出現心前區疼痛,按壓頸椎附近的壓痛區可誘發疼痛,當頭部處於某種特定的位置和姿勢時可使症狀加重,改變位置後則減輕,按頸椎病治療就能收到明顯效果。

4、頸源性胃炎:由於頸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損傷,導致機能亢進,通過大腦皮層和丘腦反射性地引起胃腸交感神經機能興奮,出現幽門括約肌過度緊張,舒縮無力,以致胃、十二指腸逆蠕動,促使膽汁返流而損傷刺激胃黏膜,從而引起胃部的急性或慢性炎症。

5、頸源性抽動症:頸源性吞嚥困難此類病症是由於下部頸椎椎體骨質增生速度過快,骨贅過大,壓迫緊貼前方的食管,發生炎症、水腫而引起狹窄之故,臨床上極易誤診為食管疾病。

  由此可見,當一些患者經常出現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眩暈、噁心、嘔吐、失眠、煩躁或有精神抑鬱、視力及聽力障礙、味嗅覺及面板感覺異常、心律失常等症狀而又久治無效時,不妨查查頸椎,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因為病變很可能在頸椎。

  五、為什麼會得頸椎病

  1、年齡因素:就像一臺機器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髮展中最基本和最關鍵的基礎。另外,小關節和各種韌帶的退變也有重要的作用。

  2、慢性勞損:是指各種超過正常範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反覆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另外,工作姿勢不當,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再者,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3、外傷: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病人往往在輕微外傷後突然發病,而且症狀往往較重,合併骨折、脫位者則給治療增加困難。

  4、咽喉部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5、發育性椎管狹窄:椎管狹窄者更易於發生頸椎病,而且預後也相對較差。

  6、頸椎的先天性畸形:各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椎體融合、顱底凹陷等情況都易於誘導頸椎病的發生。

  7、代謝因素:由於各種原因所造成人體代謝失常者,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者,往往容易產生頸椎病。

  8、精神因素: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情緒不好往往使頸椎病加重,而頸椎病加重或發作時,病人的情緒往往更不好,很容易激動和發脾氣,頸椎病的症狀也更為嚴重。

  六、得了頸椎病怎麼辦?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尤其是推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有時確診並非容易。一旦有了這方面的症狀,一定要請專科醫生幫助確診,否則延誤診斷,耽擱治療。一旦診斷明確,一般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對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推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覆,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放棄積極治療。

  2、關於休息: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病人,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臥床休息2-3周。臥床休息在頸部肌肉放鬆,減輕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組織受壓水腫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臥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恢復。所以頸椎病的間歇期和慢性期,應適當參加工作.不需長期休息。

  3、關於保養:人體尤如一部複雜的機器,時常需要加以保養。尤其是頸椎病,本身就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更要對頸部加以保護,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鍊。

  4、關於治療:頸椎病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之分。絕大多數病人經非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症狀甚至治癒不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症,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切忌病急亂投醫,朝三暮四,頻繁更換治療方法或多種方法雜亂並用,不但得不到治療效果,反而加重病情。

  七、頸椎疾病假象多

  頸椎為進出大腦的神經中樞所佔據,全身各部位的感覺從這裡上傳到總司令部――大腦。由於這裡運動量大且位置特殊,中年過後便進入多事之秋。但有的病人發病後卻常被長期誤診為眼部疾患、食道癌、心血管病、癔病等。

以下症狀易被誤診:

  1、吞嚥困難:據國外一家醫學雜誌報道,一名65歲的老人開始感覺咽部發癢,有異物感,後又覺吞嚥困難,間斷髮作,時輕時重,向左側轉頭時最為明顯,並伴有噁心、嘔吐。患者曾就診於消化內科,被懷疑為食道癌,但胃鏡檢查正常。後經CT斷層掃描顯示為頸椎前緣骨質增生壓迫食管。據近年的臨床統計,約有1.6%的頸椎病患者有此表現。

  2、高血壓:頸椎病可致血壓升高或降低,但以前者多見,稱頸性高血壓。這與骨質刺激交感神經有關。病人常伴有頸部疼痛、發緊、上肢麻木等典型表現。

  3、乳房疼痛:系增生骨壓迫第6、7頸椎的神經根所致。開始覺一側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間斷隱疼或陣發性刺痛,向一側轉動頭部時最為明顯,有時疼痛難以忍受。這種疼痛如果發生於左側,易被誤診為心絞痛,右側則易被誤診為胸膜炎。

  4、下肢癱瘓或排便障礙:系脊髓的椎體側束受刺激所致。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無力、跛行,頸部症狀多數輕微易被掩蓋。有的伴有尿頻、尿急、排尿不淨或大小便失禁。

  5、視力障礙:頸椎病還可表現為視力下降、間歇性視力模糊、一眼或雙眼脹痛、怕光、流淚、視野縮小,嚴重者可失明。這種視力障礙與頸椎病造成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或大腦視覺中樞缺血有關。據統計,頸椎病人中0.67%有眼部表現,但多數伴有頸椎病的其它症狀。

  6、突然摔倒:系增生的骨質壓迫椎動脈引起,易被誤診為腦動脈硬化或小腦疾患。常在行走中突然扭頭時身體失去支援而猝倒,倒後因頸部位置改變而清醒並站起,不伴昏迷,但多伴有劇烈眩暈或頭痛、噁心、嘔吐、出汗等症狀。

  八、撲朔迷離的頸椎病

  人到中年以後,機體功能開始衰退,頸椎間盤可出現退變、破裂,因而常由於椎間隙變窄、骨質增生,引起頸椎神經孔及椎動脈孔狹窄,從而壓迫或刺激頸神經根及椎動脈,產生頸椎病。

當前,醫學界把頸椎病分成5種類型:

  1、上段型:發生病變時,引起後頸部和耳後部麻木、脹痛,伴有頭暈,頭痛,嘔吐,聽力及視力下降,有的甚至昏倒。

  2、中段型:病變時引起後頸肌、椎旁肌肌肉萎縮,膈肌麻痺,有的還出現心前區悶痛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3、下段型:肩胛、背部疼痛,上肢竄痛,前臂肌肉萎縮,手指麻木。

  4、椎管狹窄型:多由於頸椎增生,韌帶增厚,椎間盤突出於椎管中央等原因引起椎管變窄,壓迫脊髓造成前角細胞損害,出現四肢運動障礙。早期先是走路不穩,步態蹣跚;後期下肢發硬,稱痙攣性病態,也有人稱此為脊髓型。

  5、混合型:上述兩種型別同時出現。

  不過要在臨床確診頸椎病並不是那麼容易,有些人發病的症狀表現十分複雜,顯得撲朔迷離。

  1、不少頸椎病病人常以心絞痛發作為首發症狀。此類心絞痛發作,常伴有典型的頸椎病症狀和體徵。口服心痛定、硝酸甘油等治療心絞痛的藥物無效。發病原因是由於頸椎骨質增生,使支配橫膈膜和心包的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因此刺激了心臟交感神經所致。

  2、有部分“胃病”患者經多種藥物治療,卻難獲療效,而頸椎病症狀改善時,“胃病”症狀也相應緩解或減輕。這是由於頸椎骨質增生不斷刺激或損傷交感神經,引起頸交感神經機能亢進,反射性地導致腸交感神經機能增高,而引起幽門括約肌舒縮無力,促使膽汁返流,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有學者稱此為“頸胃綜合徵”。

  3、有些中老年婦女多見單側乳房疼痛,並且有頸、枕、肩臂部疼痛和不適。這是頸部活動受限,受累神經根支配節段的肌力、感覺和反射的改變引起的。

  4、頸椎病還可引起血壓異常改變,其中包括使血壓升高或降低,臨床以血壓升高為多見。其病因主要是頸椎小關節錯位或增生,導致椎動脈痙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反射性的使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引起血壓升高。或因頸部的供血,使腦組織缺氧,導致血壓升高。因此,中老年人出現不明原因的血壓升高,服用降壓藥物治療無效時,不妨去醫院查查頸椎。

  九、頸型頸椎病的診斷

  頸型頸椎病的診斷一般並不困難,即使沒有X射線片,單憑發病特點也同樣可診斷,病人以青壯年為多,症狀以頸部酸、痛、脹及不適為主,一般躺下後症狀減輕,站位或坐位加重,做向上牽頸實驗,頸部症狀立即減輕或消失。X射線片上,除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消失外,一般無特殊改變。注意,有時頸部扭傷及頸肩部纖維組織炎等也會出現類似頸型頸椎病的症狀,須加以區別。

  十、椎動脈型頸椎病如何診斷?

  椎動脈4段中任何一段病變都可引起缺血,此時所出現的症狀相似,主要表現如下:

  1、偏頭痛:70%左右病人有偏頭痛,常在頸部突然旋轉時誘發,以太陽穴處為明顯,且常表現為跳痛或刺痛狀。一般為單(患)側,如雙側椎動脈受到壓迫,則表現雙側症狀。

2、迷路症狀:為內耳受侵犯的一種表現,主要是耳鳴、聽力減退等。80%-90%的病人有此現象,十分多見,主要是由於椎動脈血流受阻,其分支內耳動脈血供不足所造成的。

3、前庭症狀:前庭是內耳的一部分,血供不足可引起眩暈,70%的病人有此平均數。它的產生、發展和加劇與頸部旋轉動作有直接關係。

4、記憶力減退:也是由於血供不足所引起,發生率達50%。經治療、特別是手術治療的病人,往往在手術剛結束(椎動脈減壓性手術),就明顯感覺自己“頭腦清楚了”。

5、視力障礙:約有4成的病人有視力減退、視物模糊、複視(即看東西出現雙影)、幻視,甚至可有短暫的失明,這主要是大腦枕葉的視覺中樞以及位於腦幹內的第三、四、六腦神經核及內側束缺血引起的。

6、精神症狀: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約佔40%,表現精神抑鬱者居多,欣快者較少;而且多伴有近事健忘、搶佔及多夢現象。

7、發音障礙:較少見,約佔20%。主要表現為講話時發音不清、聲音嘶啞及口脣麻木等,嚴重時可以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嚥。這主要是延髓及腦神經缺血所致。

8、猝倒:即突然跌倒,椎動脈重度痙攣,引起錐體交叉處一時性缺血所致。發作的過程大致如下:當病人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病人立即抱頭,雙腿發軟無力,隨即跌倒在地。在發作前多無任何徵兆,由於在發作過程中沒有意識障礙,跌倒後可自行爬起。發生率佔10%-20%。

  由於在椎動脈周圍分佈著大量交感神經的節後纖維,因此,當椎動脈受到刺激、壓迫或曲折時,也必然波及此處的交感神經纖維而引起各種症狀。在臨床上以胃腸、呼吸及心血管症狀為多。個別病例可出現霍納綜合徵,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因椎動脈型頸椎病屬於頸椎病中的一型,因此必然同時伴有頸椎病的一般症狀,如頸痛、後枕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如果病變同時波及脊髓或脊神經根時,則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影象學檢查,也可以發現一些特徵性的改變。

  9、X射線平片:正位片上發現鉤椎關節增生,側斜位片上則顯示椎間孔狹小,前屈和仰伸狀態下拍攝的動力性側位片,則可發現椎節不穩梯形變等)、骨刺形成、或椎骨畸形等異常。

  10、磁共振(MR):主要觀察椎間盤的狀態,有無突出及突出的方向;骨刺的部位和脊髓的四周,有無受壓現象;兩側橫突孔的大小、有無變形。

  11、椎動脈磁共振:即以椎動脈為主體的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出兩側椎動脈的粗細、走行(有無彎曲及狹窄)。

  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也是檢查椎動脈的方法之一,檢查時需要穿刺插管,有一定損傷。

  十一、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

  1、臨床上有脊髓受壓表現,分為中央及周圍兩型。中央型症狀從上肢開始,周圍型症狀先從下肢開始,又分為輕、中、重三度。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多有骨質增生,椎管矢狀徑出現狹窄。

  3、除外肌萎縮型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個別鑑別診斷困難者,可作脊髓造影檢查。

  5、有條件者,可作CT掃描檢查。

  十二、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

  1、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症狀,如麻木、疼痛,且範圍與頸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

  4、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

  5、臨床表現與X線片上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6、除外頸椎骨實質性病變(如結核、腫瘤)、胸廓上口綜合徵、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