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骨科 副主任醫師 樊長河

  在小兒骨科門診經常有家長諮詢說:我家小孩剛出生,醫生就說孩子患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我很緊張,請問什麼是髖關節發育不良?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不良後果?如何早期發現及治療?

  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DH)是描述嬰兒及兒童期先天性或發育性髖關節解剖結構異常的統稱。這些異常包括輕度缺陷,如髖臼淺,以及嚴重缺陷如畸形性脫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小兒比較常見的骨關節畸形之一 ,出生時,髖關節不穩定的約為0.5%-1%,但嬰兒典型的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病率約為0.1%左右。並且有男孩多於女孩、單側多於雙側、左側多於右側的特點。輕度髖關節發育不良即可導致成年後的退行性關節炎很高的發病率,故應引起重視。

  在新生嬰兒期,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哪些表現呢?初為父母的家長正沉浸在喜悅之中,如果發現寶寶的會陰部增寬,雙髖關節外展受限,臀部皺褶或大腿皮紋明顯不對稱,就要提高警惕性,將患兒放在床上,可能發現兩側肢體不等長,細心的父母可發現新兒嬰兒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於另一側,在給寶寶現在換尿布或洗澡時,甚至可感覺到髖關節彈響,這時“髖脫位”可能性就更大了。

  這時應將寶寶帶到兒童專科醫院的小兒看了骨科就診,一般來說,經過小兒骨科醫生的仔細檢查,並輔以相關輔助檢查(小於6月齡做髖關節超聲,大於6月齡以上拍X片)大都可確診,如果父母各種粗心的話,等到患兒開始走路(一般較同齡兒晚好),如果是雙側脫位則出現“鴨步”,單側脫位則為搖擺跛行,這時更應儘早治療,以免軀體永久缺陷的發生,影響到患兒的心理健康、婚姻及事業的發展,留下終身的遺憾。

  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早期診斷與能否取得很好的療效至關重要,如果有髖關節半脫位或全脫位的髖關節不可能完全發育正常,所以治療效果與年齡有很大的關係,發現越早,治療越及時,往往效果越好。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治療是富有挑戰性的。延誤診斷或治療中出現問題常會導致殘留的解剖缺陷和繼發退行性關節炎。一般來講 出生-6月齡採取Pavlik連衣挽具;6-18月齡以內的患兒採用“閉合復位+蛙式石膏(支具)固定”有較高治癒率;18月以上的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股骨頭和髖臼的骨性畸形加重,內收肌攣縮明顯,同時由於髖臼和股骨頭軟骨的可塑性減少,則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的方案因人而異,因病而異。應雖經正規治療,功能仍然難於達到正常,有資料顯示1歲半以上患兒正規治療後,50%左右病人在45週歲已經發生較嚴重的退行性骨關節病,需要更換人工關節。

  出生至6月齡是非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如能作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臨床效果是滿意的,如果延誤治療,最終將導致不可逆的痛性骨關節炎和不同程度的殘廢,鑑於我國的國情,手術這這筆較高的費用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講(尤其是農村家庭),都是很大的負擔,對患兒的打擊很大,並且效果遠不如嬰兒期,因而目前推崇新生兒嬰兒期篩查,早診斷,早治療,超聲在早期髖關節發育不良患兒的診斷中有著無可比擬的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