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又叫大腿骨,上端有球形的股骨頭,與髖骨的關節窩形成髖關節,大腿的活動都要依靠這一關節。在股骨頭的下方,有細長的股骨頸,股骨頸將股骨頭和股骨幹連在一起,整個大腿骨中,股骨頸處最細、最弱,也是骨折的好發之處。
股骨頸的大部分都在關節囊內,關節囊附著在髖臼邊緣和股骨頸的基底部。供給股骨頭和頸部的血管來自旋股內動脈(繞在頸後)、旋股外動脈(繞在頸前)和圓韌帶動脈。旋骨內、外動脈都在股骨頸基底部從髓關節囊返折處進入股骨頸。因此,在股骨頸發生骨折時,骨折線以上的骨組織的血液供給就會大受影響,甚至發生缺血性壞死,影響骨折的癒合連線。圓韌帶內的血管供血範圍有限,在老年時,此處的血管大部硬化,失去供血作用。
股骨頸骨折多見於中、老年人,尤其以老年女性多見,主要是老年人多有骨質疏鬆、骨質變脆有關。大多數患者只是輕微的外傷,如走路滑倒、大腿突然扭轉等就引起骨折。青壯年很少出現股骨頸骨折,出現骨折大多是由於強大的暴力所傷,如車輛撞擊、從高處墜落等。
股骨頸骨折後,主要症狀是髖部出現疼痛,髖關節的任何活動,都會使疼痛加劇。同時患肢也不能活動、不能站立行走,髖關節處出現腫脹、壓痛。但也有少數患者在骨折剛開始時疼痛不明顯,還可以走路,極易漏診,但幾天後疼痛加重,甚至完全不能走路。如果骨折處出現錯位,還會出現患腿有縮短、扭轉等變形。
確診股骨頸骨折比較容易一般只要X光片檢查就可以確診,同時還可以很好的明確骨折的部位、有無錯位等詳細情況。比較輕微的股骨頸骨折可能要用核磁共振掃描才可確診。
多數股骨頸骨折有移位,骨折線越平直越穩定,稱為外展型骨折。斜度越大越不穩定,稱為內收型骨折。骨折線可位於股骨頭下,稱為頭下型。頭下型血管損傷嚴重,股骨頭缺血壞死可能性大。骨折線位於股骨頸中部為經頸型,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可能性仍很大。骨折線位於股骨頸基部為基底型,基底型多數穩定,固定也較容易,股骨頭缺血壞死可能性較小。
股骨頸骨折的型別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應認真分析骨折特點,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病人的年齡及身體狀況也是選擇治療方法的重要依據。
一、保守治療
骨折處沒有移位,或者是患者身體狀況極差,或合併嚴重的心、肺、腎、肝等功能障礙的患者,就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包括牽引患肢、臥床休息等等。患者需要臥床休息6~8周,臥床期間注意不可側臥,以免骨折處移位。8周以後可以逐漸坐起來,但注意不能盤腿坐。3個月後骨折開始癒合,可逐漸扶雙柺下地走路。而到了6個月以後,骨折處已經痊癒得很牢固,這時才可以不用雙柺走路。保守治療的初期,應每隔幾天就在床邊照一次X片,以確定沒有出現移位。
保守治療時,由於患者臥床時間比較長,所以常因長期臥床而引起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併發症。
二、手術治療
1、閉合復位內固定:目前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在X光機的配合下,不切開面板或只切一個很小的傷口,對骨折處進行內固定。手術時先在X光機的監視下進行復位,之後再在X光機監視下打入引導針,證實引導針穿過骨折線以後,就可以通過引導針打入螺絲釘固定骨折處。這種手術方法很安全,損傷也很小,只要通過面板送入導管,或只開很小傷口就可以做。手術後患者可以減少臥床翻身時的痛苦。這種手術適合於骨折沒有明顯移位、60歲以下、骨質好的病人。但這種手術,要求臥床時間較長,約三個月左右方可下床活動。當然,期間可以在床上坐起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不能完全避免後期的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
2、切開復位內固定:如果醫院沒有條件進行閉合式固定,就只能切開關節囊進行復位,並對骨折處進行固定。這種手術方法損傷較大,身體狀況較差老人就不能承受。
3、人工關節置換術:骨質疏鬆嚴重,或者全身狀況比較差的老人,或者60歲以上的老人,出現股骨頭下型骨折、經頸型骨折,或者已經合併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選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於合併有腦血管病後遺症的老人,或者受傷前生活質量極差的老人,可以選擇人工半髖置換(股骨頭置換)術。這種手術將斷了的股骨頭去掉,更換一個人造的關節。這種手術能較早的下床活動(一般術後一週左右),療效很好,但費用較高,相對打釘子而言,技術要求很高,最好選擇市級三級甲等醫院骨關節外科有豐富經驗的專家進行手術。
老年人預防股骨頸骨折的養生指南
老年人不宜到人多和車多的地方活動,下雨、下雪或地上積水、結冰時不要外出,以免跌倒而發生骨折。不要攀登梯子或爬高活動,不宜在陡坡上行走,因老年人下肢無力,反應遲鈍而易跌倒。平時出門時,須緩步慢行,若有眼花、耳聾、頭暈等症狀時儘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有幫助攙扶走路或手拄柺杖。夜間上廁所之前,應先在床沿坐上片刻,以使腿部肌肉力量處於興奮狀態,並可防止體位改變時的一時性低血壓的發生。洗澡時,要準備好小凳子,坐著穿褲和鞋,防止跌倒。
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預防、治療的幾大誤區
骨質疏鬆症因其發病的隱蔽性、診斷手段的特殊性,被喻為“靜悄悄的疾病”,患者的就診率低,臨床醫師的漏診率高。對中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在治療和預防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有必要重新認識,選擇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法。
誤區一:不重視輕微外傷
有一個病例給我印象很深。那是一個79歲的老婆婆,早上下床時右髖部扭傷,感覺到有些疼痛但還可以走路。他在兒子催促下到醫院就診,拍片後沒有發現明顯骨折。接診醫生告誡,有些沒移位的輕微骨折早期拍片發現不了,過一週左右骨折端骨吸收後,拍片才能顯示,因此應臥床休息,不要站立行走,一週後再拍片複查。
但老人認為沒發現骨折就沒事,走著回家,第二天開始疼痛加重不能站立,再次到醫院檢查拍片,發現右股骨頸骨折並有明顯移位,只能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了。如果老人當時聽從醫生,骨折是不會進一步移位的,這樣就可以保守治療或簡單內固定治療。
老年人由於活動量不是很大,外傷多是扭傷或跌傷,但不要覺得受傷輕,也不是很痛,就認為是傷了筋沒大事。老年人多有骨質疏鬆,受到外傷時首先要想到可能發生脆性骨折。
如果骨折了,還繼續活動或站立行走,可能引起骨折移位、加重軟組織損傷或造成繼發血管神經損傷。所以,老人受外傷後,不論受傷輕重,是否有嚴重疼痛,最佳的應急處理就是呆在原地保持受傷部位穩定不活動,同時呼救等待救援,經醫生檢查排除骨折後才站立或行走。
誤區二:骨質疏鬆補鈣就行
骨質疏鬆症產生原因至今尚未明確,但醫學界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衰老:隨著身體老化,骨的新陳代謝功能會減慢,鈣吸收能力降低,骨骼中的鈣質會漸漸流失;
2、雌激素下降:雌激素會刺激骨質的形成及抑制骨質的分解,婦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雌激素停止或減少分泌,就會加速骨質疏鬆;
3、營養失調:鈣攝取不足或常吃高蛋白、高鹽的食物,或嗜煙、嗜酒;
4、生活不正常:缺少運動、少晒太陽;
5、疾病:罹患腎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壓、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溼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或某些癌症;
6、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癌藥、利尿劑等;
7、遺傳:骨質疏鬆有一定的遺傳性。
因此,骨質疏鬆不等於缺鈣,單純補鈣不能防治骨質疏鬆和骨質疏鬆性骨折。要預防骨質疏鬆,應當均衡營養、適度鍛鍊。飲食中要含有充分的鈣質、維生素D以及其他養分,鈣和維生素D是增加和保持骨質量不可或缺的基本營養成分,而蛋白質及其他養分如磷、鈉、鎂等礦物質,也在維持骨骼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運動可使全身和骨骼的血液迴圈明顯加快,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對骨骼有直接刺激作用,這些都能阻止和減慢骨質疏鬆的程序。
誤區三:骨折後不能活動
多數人認為,老年髖部骨折了,要好好養病,要儘可能臥床休息不能活動。殊不知老年人骨折後不能靜養,越養病越多。
老年骨質疏鬆性骨折後,如長期臥床,除可引起褥瘡等區域性併發症外,還可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DVT)、脂肪栓塞綜合徵、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併發症。同時臥床期間骨丟失加速,骨質疏鬆加重,極易發生再骨折。
因此在治療期間,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強調早期進行肌肉的主動和被動鍛鍊,儘早活動未固定的關節,在可能情況下儘量減少臥床時間。這樣才能儘快恢復功能,有效防止併發症,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什麼情況下可以採取內固定治療?
對於59歲以下的骨折病人,不管骨折是否有錯位,只要骨質條件較好,而且身體比較健康,原則上都可以採取內固定治療。有一個國際公識,那就是骨折錯位越嚴重,骨折不癒合和後期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越高。骨折的位置越高(接近股骨頭的頂部),骨折不癒合和壞死率越高。骨折後拖延治療的時間越長,不癒合和壞死率越高。所以股骨頸骨折後如果符合內固定條件就應該儘早手術。
骨折固定後的癒合時間需要3~6個月,而在傷後5年內都有可能發生股骨頭壞死,不過第一年發生壞死的機率最高,其後逐年降低,超過5年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股骨頸骨折如果不癒合,發生壞死基本是必然的。股骨頸骨折癒合後仍然可以發生壞死,所以股骨頸骨折後發生骨壞死的機率要大於骨折不癒合率。
有多種因素可以引起或加速股骨頭壞死或導致骨折不癒合:
1、骨折線位置高,錯位嚴重;
2、骨質疏鬆,癒合能力低下;
3、手術質量不高;
4、手術過程中進一步損傷殘留血液供應;
5、術後內固定失敗;
6、過早活動,干擾骨折癒合和改建;
7、營養不良;
8、感染等。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醫生在選擇治療方式時,有責任向患者交代清楚,骨折內固定不等於治癒了骨折,後續問題很多。對於大於60歲,甚至70歲的老年人,如果符合內固定條件,可以選擇骨折內固定。術後可以早坐起,避免長期臥床。但是一定要遵循治療原則,定期隨訪複查。作為醫生來講,改善手術技術,提高骨折一期癒合率,需要長期努力。就目前而言,醫生的手術質量是影響骨折癒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旦骨折內固定後發生了骨折不癒合或股骨頭壞死,絕大多數最終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來挽救關節功能。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老年股骨頸骨折最佳選擇的治療方法
由於股骨頸骨折的特點,決定了骨折後即使採用內固定治療,也不能完全可以達到骨折癒合,而且不能達到不發生骨折後股骨頭壞死的目的(股骨頸骨折是人體骨折最不容易癒合的幾個部位之一)。
所以,對於中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應遵循以下原則:
1、如果骨折位置低,而且錯位不大,尤其病人年輕(60歲以下),首選內固定手術治療;
2、如果病人年齡在65歲以上,骨折錯位嚴重,骨折位置高,骨質疏鬆不重,首選生物固定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3、如果病人年齡大於75歲,骨折明顯錯位,骨質疏鬆,可以採取骨水泥固定的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4、對於年齡大於60歲甚至70歲,骨折錯位不大,只要骨折位置偏低,骨質條件較好,可以實施內固定手術治療;
5、對採用人工股骨頭置換還是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是採用生物固定型關節,還是骨水泥固定型關節,還是混合固定型關節,可以參照病人的年齡、骨折前活動能力、骨折部位骨質條件、全身狀況、醫生的經驗等因素來綜合考慮。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簡單,恢復快,但是有部分病人術後會有髖部不適,甚至出現疼痛,更適合於年齡大、活動力低下、全身狀況差或者合併有腦血管病後遺症的老年人。
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適合於病人年齡偏小、身體條件好、活動能力強、預期壽命長的病人。人工關節置換相對於骨折內固定手術而言,術後不需要長期臥床,一般術後1周左右即可下地活動,沒有術後骨折不癒合和股骨頭壞死的顧慮,可以作為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的一種“根治性”治療方法。
但是儘管該手術技術已經比10年前進步很多,而且也有初次置換後正常使用30年的報道,臨床上絕大多數病人術後健康恢復良好,畢竟手術質量要求更高,一旦手術失敗,術後需要翻修重做。所以,建議老年人,一旦發生股骨頸骨折,而醫生又建議你手術治療,你和家人應該明確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具體方法。對於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病人,建議到規模大的三級甲等醫院,尤其是有豐富經驗的骨關節科醫生進行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