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任醫師 王維林

  胃食管反流是兒童常見疾病,在內科保守治療無效時,通過外科手術可有效控制反流。但術後併發症較常見;因此,瞭解胃食管生理對於篩選手術病例和處理術後併發症十分必要。

  胃食管交界部生理

  下食管括約肌和右膈肌角在胃食管交界部控制反流中起重要作用。靜息狀態下,下食管括約肌維持著高於胃內壓10-30mmHg的壓力,當胃內壓力增加時,下食管括約肌壓力也相應增加。當吞嚥、呃逆和嘔吐時,下食管括約肌壓力反射性降低。右膈肌角包繞遠端食管,圍繞下食管括約肌起鉗閉作用。當吸氣時胃靜息壓增加或其他因素造成胃內壓升高時(如咳嗽)膈肌角收縮以關閉下端食管。膈肌角反射性鬆弛常伴下食管括約肌遲緩。

  胃食管反流發生機制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內容反流入食管的現象。其發生機制是食管抗反流功能下降或抗反流屏障被破壞。正常個體發生的胃食管反流一般不會造成後果。當反流對個體造成明顯症狀或損害時稱為胃食管反流病。反流的進展與否取決於反流的促進因子和食管對胃酸-蛋白酶的清除和抵禦能力間的平衡。發生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食管下括約肌的功能障礙。

  發生反流最常見的機制是下食管括約肌的“短暫鬆弛”現象:下食管括約肌基礎壓力正常,但伴隨短暫的壓力降低接近零水平時,突然發生反流,此反流現象不是因吞嚥動作引起。“短暫鬆弛”現象可發生在無症狀的個體,但患胃食管反流病時則頻繁發生,並構成反流的主體。 下食管括約肌一過性鬆弛由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系胃擴張刺激分佈於胃底特別賁門周圍的機械感受器所致。此種一過性鬆弛的生理表現是打嗝,發生在膈肌角完全鬆弛時。其次,反流發生在下食管括約肌基礎壓力下降時。

  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其他因素包括區域性解剖結構異常如滑動性食管裂孔疝,使下食管括約肌與膈肌角發生分離。 此外,食管運動功能不良、胃排空延遲、腹內壓升高、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和胃造瘻都可以促使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

  胃食管反流病的內科治療

  大多數胃食管反流病患兒可行內科治療:

  1、少量進餐或經鼻飼管營養,以減少反流食物和降低下食管鬆弛的頻率。

  2、粘稠飲食以減少流體反流的程度。

  3、直立體位,通過重力作用減少反流並促進食管排空。

  4、應用抗酸藥物,組織胺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以降低反流物的酸度。

  5、給予胃動力藥物促進胃排空和食管蠕動以及增強下食管括約功能。

  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指徵包括如下情況:通過系統的內科療法難以控制症狀和存在下列嚴重併發症,如重度食管潰瘍、Barrett食管或狹窄、慢性肺疾患或複發性吸入性肺炎、急性危及生存情況。例如儘管積極內科治療仍出現持續性生長髮育障礙等。神經發育正常患兒隨著年齡增加症狀往往獲得改善。如果通過內科療法能夠控制症狀,應當採取保守治療。對合並有中樞神經損害的胃食管反流患兒則多需要外科手術治療。作者提倡應用Niseen胃底摺疊術式,可加胃造瘻或單純行胃底摺疊手術。

  診斷方法

  兒童GERD最常見的症狀為食物反流入食管或嘔吐。食管炎可引起疼痛或急、慢性出血,進而導致食管狹窄和吞嚥困難。呼吸道症狀包括反流性哮喘、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和複發性吸入性肺炎以及慢性肺疾患。

  GERD引起的上述症狀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因而不具有特異性。如果患兒對簡單的抗反流療法有效,可不必進一步做有創檢查。但需要外科手術病例,應儘可能完善相關檢查,以判定上述症狀是否由反流所致。醫生要詳細詢問病史、嘔吐次數和嘔吐量,並注意嘔吐伴發症狀如顏面蒼白、唾液分泌多、出汗或呃逆等催吐反射亢進的表現。作者擬計劃進行胃食管反流的客觀檢測,判定反流嚴重程度、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等。主要檢查如下:

  1、食道吞鋇造影 用於判定是否存在解剖結構異常或梗阻原因(如食道狹窄、中腸旋轉不良或十二指腸膜狀狹窄等)。造影過程中可發現胃食管反流,但由於觀察時間短,有些反流可能被遺漏。另外,在催吐反射亢進的小兒,強烈的嘔吐和呃逆使造影劑返回食道,易被認為胃食管反流,如同時伴有胃食管交界點上移,則易誤診為食管裂孔疝。因此,胃食管反流手術不能單憑放射學檢查。

  2、24小時食管pH檢測 是診斷胃食管反流的敏感手段,並可定量評價反流程度。正常個體每天也有反流發生。外科手術對pH監測為中度反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