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胸膜間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種源於胸膜間皮細胞、以區域性侵襲為主、惡性度較高的罕見疾病。
1、 病因及流行病學[1]
MPM最常見的病因是接觸石棉;此外感染結核、恆河猿病毒40,接觸亞硝胺、玻璃纖維、放射線、氧體釷、沸石、鈹和氫氰酸,以及脂質吸入性肺炎,可能作為致病因素,引起人類基因突變或缺失,導致MPM發生;另有研究稱MPM可能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家族遺傳疾病。澳大利亞的MPM發病率為全世界最高,20歲以上人群是3、54/10萬。我國各地MPM發病率差異很大,為0、1/10萬~0、6/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雲南省大姚縣最為高發,發病率每年達8、5/10萬(1977~1983年)、17、75/10萬(1987~1995年)。男女比例,我國為2:1~3:1,而澳大利亞為6:1。
首次接觸石棉至MPM發病,通常需要20到65年。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髮達國家的石棉生產和使用被禁止,其MPM發病高峰預計在2020年左右。我國工業發展和勞動防護滯後,至今仍在使用石棉,因此MPM發病率將在很長時間內繼續增長。
2、 診斷我國多數地區,MPM發病率很低,同時,由於缺少特異性症狀和體徵,該病誤診率很高,最高達83、3%[2]。從症狀出現到確診MPM,約需兩三個月,25%的患者症狀出現6個月後才明確診斷[3]。因此,臨床醫生對該病應加深認識。
早期病人可無症狀或僅表現為運動後氣促,隨病變進展可出現咳嗽、氣短、持續性胸痛。晚期病人可出現呼吸困難、胸廓畸形、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甚至腹部腫物和腹水,或伴有腸梗阻等表現;60%~95%的患者有胸腔積液,可見於任何期別,尤其是上皮型;胸水多為血性,少數為草黃色滲出液,可因富含透明質酸,而呈粘稠狀,抽盡後再生較快[1, 4]。
MPM的一大特徵是區域性侵犯,可沿細針穿刺、胸腔鏡檢查或手術切口部位轉移,發生率在2%-51%。屍檢發現54%-82%有胸腔外轉移,但臨床上常無任何症狀,並且很少成為死因。最常見的腹腔轉移為肝、腎上腺、腎臟,3%出現顱內轉移,且多見於肉瘤性。
X線和CT檢查的非特異性表現有胸腔積液,肋骨破壞,肋膈角變鈍,縱隔增寬,心影增大等。特異性表現有:①胸膜結節性增厚,一般厚度為5~15mm,有時可達25mm,或因胸水遮蓋而顯示不清;②肺裂胸膜增厚;③侷限性腫塊;④患側胸腔容量減少,如果有胸腔積液,可以抵消這一表現[1, 4]。此外,亦有表現為肺內孤立病變[5]或肺內散發大小不等的球形腫。
CT是胸膜病變最有價值的檢查方法。值得注意的是,20%的間皮瘤患者表現有鈣化的胸膜斑,易被誤診為良性疾病[1]。
在鑑別液性和非液性病變、微量積液和胸膜增厚時,B超檢查較CT有優勢,並可動態觀察病變隨呼吸運動的變化。由於對軟組織解析度高,尤其對胸膜下脂肪特別敏感,MRI能鑑別以胸膜為基底的軟組織結節或侷限性積液,在MPM診斷、分期及療效評價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PET/CT可用於:①良、惡性胸膜間皮瘤的鑑別,尤其在有石棉接觸史、以及胸膜瀰漫性增厚的患者;②MPM分期;③有胸腔積液,但CT及MRI檢查未見異常的病例;④評價腫瘤治療反應等。
胸水細胞學檢查的診斷率很低;定位下細針抽吸組織能提高診斷率。
外科診斷方法包括診斷性胸腔鏡檢查術、外科胸腔鏡術、剖胸活檢術、縱隔鏡檢查術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其中,外科胸腔鏡術還可施以治療,如控制胸水、行胸膜剝脫術等。
大體上,MPM分為侷限型和瀰漫型;組織學分類包括上皮樣、肉瘤樣和雙相性三類[1]。光鏡下,上皮型胸膜間皮瘤和低分化腺癌很難鑑別,有時需藉助免疫組化。CEA、CD15常表達於腺癌,而在MPM一般不表達,上皮膜抗原在MPM細胞膜表達,而在腺癌細胞漿中表達。此外,CK5、CK6和鈣網膜蛋白對於MPM也較特異。當免疫組化結果模稜兩可時,可利用電鏡――這一金標準進行診斷,MPM具有長且分枝狀微絨毛、較多橋粒和張力絲[9]。
近期,我們診療一例上皮型MPM患者。組織切片經多名病理學專家會診,部分專家診斷為低分化腺癌,隨後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鈣網膜蛋白(+),波形蛋白(+),CEA(-),甲狀腺轉錄因子-1(-),CD68(+),結果支援MPM診斷。有意思的是,手術前三次血清CEA檢查,該患者有兩次高表達,而腫瘤組織中卻沒有表達。這反映了MPM的生物學多樣性。
目前,至少誕生了五種MPM分期系統,現多參照1995年國際間皮瘤組制定的TNM分期系統,但同肺癌分期相比,尚不能充分反映與生存率相關的病理和生物學真實面目,同時,也影響了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和療效評價。
3、 MPM的治療不經治療,MPM患者中位生存時間(MST)僅數月,多數病人死於腫瘤區域性侵襲。治療上,取得區域性良好控制是獲得長期生存的關鍵。外科手術是唯一可能取得根治性療效的手段。但在明確診斷時,適合手術者為數甚少。由於缺乏大樣本隨機研究,迄今無法確認其成熟的治療模式。MPM的治療主要圍繞手術和非手術兩個方面。
1)手術多學科治療常用手術方式有胸膜外肺切除術(EPP)和胸膜剝脫術。EPP為整塊切除半側胸膜、膈肌、心包和肺,其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別為30%~40%和5%~15%;並可顯著延長無瘤生存期。時至今日,EPP死亡率由原來的30%,已降至3、4%~8%,但還有50%以上的術後併發症發生率,存在較大風險,技術嫻熟的醫生可以使EPP更加安全。
對於侷限型MPM,胸膜剝脫術也可獲得較好效果,同時手術死亡率和併發症發生率均較EPP低[11]。對於部分早期病人,電視輔助胸腔鏡下胸膜剝脫術也顯示了較好的療效[17]。與胸膜剝脫術相比,EPP後更適合採用半側胸腔加強放療,對於控制腫瘤復發似乎更加有效。
一個包括945例病人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手術可以改善生存,手術多學科治療患者中位生存期為20、1個月。在增加療效的同時,EPP術後加用半側胸腔適形放療,沒有增加手術相關併發。
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吉西他濱、順鉑三期化療後行EPP,之後胸腔放療,MST達到23個月。另有8例III或IV期MPM病人,吉西他濱和順鉑四期化療後行EPP,再行半側胸腔放療(54 cGy),MST達到33、5個月[20]。吉西他濱和卡鉑新輔助化療I至III期MPM病人,再行EPP術及半側胸腔放療,也獲得相似結果。提示這一治療模式可能成為MPM標準治療方案。
手術後,N2淋巴結轉移的MPM患者復發較快,似乎不宜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需要考慮到疾病範圍、伴隨疾病、多學科治療模式等,才可收穫較好的區域性控制。
2) 非手術多學科治療失去手術時機的病人,可採用化療、放療,還有細胞因子等生物治療方法。
總體上,MPM化療效果不盡如人意,單藥或多藥聯合治療病人的MST為13至17個月,有效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