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韌帶/損傷;隨訪研究
腕舟骨和月骨在傳導力量和維持腕關節穩定上起著重要作用。舟骨月骨間韌帶的損傷影響舟骨月骨間的穩定性,導致腕關節不穩定和功能障礙。臨床上治療方法多樣,但療效不佳,影響腕關節的功能恢復。
手術方法
腕部背側沿著拇長伸肌腱方向做“s”形切口,逐層切開,開啟第三伸肌腱鞘,將拇長伸肌腱牽引向橈側,通過第三伸肌腱鞘開啟第四伸肌腱鞘。顯露腕背部骨間背側神經並切除2cm長神經段。按Bishop方法,在背側橈三角韌帶和腕骨間韌帶之間做“V”型切口,形成以腕關節橈側為蒂的關節囊瓣。掀起背側腕關節囊,顯露舟骨近端和月骨。用2根直徑1.2mm復位克氏針從背側向掌側方向分別鑽入舟骨和月骨內。在舟骨(或月骨)上鑽孔,將Mitek骨錨插入舟骨近端。通過復位克氏針將舟骨從掌屈位、月骨從背側旋轉位復位,再從皮下經舟骨向月骨平行鑽入2根細克氏針,維持舟骨和月骨間的位置,防止其分離,經皮下從舟骨向頭狀骨鑽入第3根克氏針,防止舟骨掌屈。用力將骨錨縫線縫在殘留的舟骨月骨間韌帶上,C形臂X線機透視,觀察舟骨、月骨的位置。5-0可吸收縫線縫合腕背部關節囊和第三伸肌腱鞘。
術後前臂石膏託外固定,8周後拆除石膏託,拔除克氏針開始進行功能鍛鍊。
討論
腕舟骨月骨間韌帶損傷以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療、韌帶重建和區域性關節融合,但治療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滿意,其主要難點在於舟骨月骨間韌帶存在於舟骨和月骨間,為一厚度僅3mm左右的韌帶,此韌帶損傷時多從舟骨和月骨上撕脫,因此,很難用傳統的直接縫合方式達到舟骨月骨間解剖復位;而韌帶重建手術缺點在於手術創傷較大,需在舟骨月骨鑽孔穿入移植的肌腱,術中很難達到舟骨月骨解剖復位且效果不佳;舟骨月骨融合手術操作困難,術後融合率不高。
目前,臨床上有學者嘗試用骨錨治療手指肌腱在骨質附著點的撕脫傷,重建伸肌腱止點。操作方法是先將肌腱附著點處指骨內鑽5mm深的小孔,骨錨完全植入指骨後,牢固固定在指骨內,再用錨尾部的縫線與撕脫的手指肌腱縫合,從而重建肌腱止點。此技術的優點是方法簡單,創傷小,效果穩定可靠。
舟骨月骨間韌帶損傷的診斷可在腕關節鏡直視下確診,但在我國腕關節鏡未普及,故通過腕關節的影像學改變來診斷舟骨月骨間韌帶損傷尤為重要。採用的診斷標準是舟月骨間距>3mm, 舟月角>70º。除了採用常規腕關節正側位片外,還採用腕關節尺偏20º位,腕關節尺偏20º時,舟月骨間間隙加大,對診斷舟骨月骨間韌帶損傷很有幫助。
術中準確復位舟骨月骨十分重要。由於舟骨、月骨形體小,用常規方法很難準確復位。筆者將直徑1.2L克氏針插入舟月骨內,通過活動復位克氏針將舟月骨準確復位,為了防止舟月骨出現分離,需用2根克氏針在舟骨和月骨間固定,術中還必須用克氏針維持舟骨以防舟骨掌屈。本組1例患者術後隨訪出現舟月骨間再次分離,舟月骨間隙>5mm,可能與初次手術經驗不足,術中舟月骨未完全復位,舟月骨間未採取克氏針固定有關。
已有臨床研究表明切除骨間背側神經可明顯減輕腕關節損傷後疼痛。筆者在術中還切除了骨間背側神經,優點是骨間背側神經切除術和韌帶修復術可在1個手術切口內完成。隨訪結果顯示術後腕關節疼痛減輕,這與術後腕關節不穩定病因消除以及骨間背側神經切除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