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來臨,尤其是碰到雨天氣,醫院老年骨折患者就會明顯增加。冬季骨折已經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原本體質較差的老年人骨折後,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疼痛,而且長期臥床又可誘發褥瘡、腦血栓、尿路結石以及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在冬天尤其要謹防骨折。
老年人為何冬季易骨折調查發現,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發生率比其他季節要高出24%。為什麼老人冬天易發生骨折呢?
行動不便。冬季老年人大多穿衣臃腫,行動不便;加上雨天氣多,容易發生跌倒損傷。寒冷天氣使老年人原本已經退化的骨骼、肌肉以及神經系統的執行更不靈活,增加了骨折的可能性。
起夜次數增多。冬季夜晚漫長,老年人往往要多次起夜,由於尚不清醒,衛生間地面太滑,一旦失去平衡摔倒就易受傷,這類原因導致的骨折在冬天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骨質疏鬆。冬季日照時間短,老人戶外活動減少,紫外線照射不足,體內幫助鈣質吸收的活性維生素D轉化減少,引起鈣吸收不良,加重骨質疏鬆過程,使骨骼強度下降,往往造成老年人一摔跤就骨折。
太婆比爹爹更易骨折下大,李婆婆慌著到學校給孫兒送衣服,結果不慎摔倒,右髖劇烈疼痛。到醫院一查:右髖部(股骨頸)骨折,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髖部骨折、椎骨骨折和橈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三種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常發生在老年女性身上,所以又被稱為“老太婆骨折”。
老年女性確實更容易骨折,其危險性約為男性的3倍,這與女性本身的生理特點有關――女性在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導致骨質疏鬆和代償性骨質增生,而骨質疏鬆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女性絕經後第一個10年骨質量將急劇下降,由於骨質疏鬆而有骨折危險的高達40%。而男性則一般要到60歲左右,其骨質量才會緩慢下降。因此從總體上而言,太婆比爹爹更易發生骨折。
另外,老年女性除了防範跌倒外,日常生活中在做下蹲、起床、上下樓梯等動作時也不要過快過猛,以免導致骨折。
老年人骨折莫進誤區,老年人骨折發生後癒合速度慢,其治療程式和預後都與年輕人有較大差異。一旦骨折後,老年人尤其應注意以下幾點:
骨折後,莫長期臥床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過去很多老人一骨折就認為肯定要臥床“正骨”、“癒合”,但是彭昊指出,長期臥床會引發嚴重併發症,是增加老人骨折致死率的重要原因。
老人骨折後應依病情積極做內固定等相應手術,一般術後3-10天就可下床活動。因為長期臥床會進一步降低老人的血液迴圈,同時,長期臥床也易使心臟缺氧,誘發心肌梗塞。
骨折未愈,動還是不動?
很多老人骨折後急於活動受傷部位,以儘快恢復。動還是不動,需要根據骨折部位確定。
椎骨骨折的老人不能站和坐,未愈擅動可能會造成駝背、甚至癱瘓。但四肢骨折的老人,除被固定的部位外,應儘可能多活動未被固定的部位如手指、足趾,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肢體末梢血液迴圈,消除腫脹,並有助於緩解疼痛。
骨折後莫“大補”
骨折後有人說喝骨頭湯、服鈣片,多多益善,其實並非如此。骨折後的癒合是受多因素影響的過程,大量補鈣不但對骨折癒合不利,反而有害,會增加腎臟負擔。病人長期臥床,腎臟排尿不暢,過多鈣鹽沉積還易產生尿路結石。
因此,骨折後可適當喝骨頭湯(每週1-2次即可),適當多吃些富含膠原蛋白的豬蹄、豬皮、魚膠,含鈣磷較多的蛋、魚蝦、牛奶、豆製品等食品,以及維生素C、水果和蔬菜等。但不應偏食,應注意全面營養。
原本體質較差的老年人骨折後,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疼痛,而且長期臥床又可誘發褥瘡、腦血栓、尿路結石以及呼吸道感染等併發症,嚴重時可危及生命,所以老年人在冬天尤其要謹防骨折。
老年人為何冬季易骨折調查發現,老年人在冬季骨折的發生率比其他季節要高出24%。為什麼老人冬天易發生骨折呢?
行動不便。冬季老年人大多穿衣臃腫,行動不便;加上雨天氣多,容易發生跌倒損傷。寒冷天氣使老年人原本已經退化的骨骼、肌肉以及神經系統的執行更不靈活,增加了骨折的可能性。
起夜次數增多。冬季夜晚漫長,老年人往往要多次起夜,由於尚不清醒,衛生間地面太滑,一旦失去平衡摔倒就易受傷,這類原因導致的骨折在冬天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骨質疏鬆。冬季日照時間短,老人戶外活動減少,紫外線照射不足,體內幫助鈣質吸收的活性維生素D轉化減少,引起鈣吸收不良,加重骨質疏鬆過程,使骨骼強度下降,往往造成老年人一摔跤就骨折。
太婆比爹爹更易骨折下大,李婆婆慌著到學校給孫兒送衣服,結果不慎摔倒,右髖劇烈疼痛。到醫院一查:右髖部(股骨頸)骨折,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髖部骨折、椎骨骨折和橈骨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見的三種骨折,尤其是股骨頸骨折常發生在老年女性身上,所以又被稱為“老太婆骨折”。
老年女性確實更容易骨折,其危險性約為男性的3倍,這與女性本身的生理特點有關――女性在絕經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更易導致骨質疏鬆和代償性骨質增生,而骨質疏鬆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女性絕經後第一個10年骨質量將急劇下降,由於骨質疏鬆而有骨折危險的高達40%。而男性則一般要到60歲左右,其骨質量才會緩慢下降。因此從總體上而言,太婆比爹爹更易發生骨折。
另外,老年女性除了防範跌倒外,日常生活中在做下蹲、起床、上下樓梯等動作時也不要過快過猛,以免導致骨折。
老年人骨折莫進誤區,老年人骨折發生後癒合速度慢,其治療程式和預後都與年輕人有較大差異。一旦骨折後,老年人尤其應注意以下幾點:
骨折後,莫長期臥床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過去很多老人一骨折就認為肯定要臥床“正骨”、“癒合”,但是彭昊指出,長期臥床會引發嚴重併發症,是增加老人骨折致死率的重要原因。
老人骨折後應依病情積極做內固定等相應手術,一般術後3-10天就可下床活動。因為長期臥床會進一步降低老人的血液迴圈,同時,長期臥床也易使心臟缺氧,誘發心肌梗塞。
骨折未愈,動還是不動?
很多老人骨折後急於活動受傷部位,以儘快恢復。彭昊指出,動還是不動,需要根據骨折部位確定。
椎骨骨折的老人不能站和坐,未愈擅動可能會造成駝背、甚至癱瘓。但四肢骨折的老人,除被固定的部位外,應儘可能多活動未被固定的部位如手指、足趾,因為這樣可以有效地促進肢體末梢血液迴圈,消除腫脹,並有助於緩解疼痛。
骨折後莫“大補”
骨折後有人說喝骨頭湯、服鈣片,多多益善,其實並非如此。骨折後的癒合是受多因素影響的過程,大量補鈣不但對骨折癒合不利,反而有害,會增加腎臟負擔。病人長期臥床,腎臟排尿不暢,過多鈣鹽沉積還易產生尿路結石。
因此,骨折後可適當喝骨頭湯(每週1-2次即可),適當多吃些富含膠原蛋白的豬蹄、豬皮、魚膠,含鈣磷較多的蛋、魚蝦、牛奶、豆製品等食品,以及維生素C、水果和蔬菜等。但不應偏食,應注意全面營養。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