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西醫結合腦病科 副主任醫師 李振光

  1、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  

  作為一種廣譜的抗癲癇藥物,LTG的作用機制是阻斷電壓依賴性鈉通道,並減少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其蛋白結合率為55%,半衰期15-30h,90%經肝臟清除。常見副作用有共濟失調、眩暈、複視、嗜睡、頭痛、抽搐及失眠等,嚴重毒副作用包括皮疹、Stevens Johnson綜合症及中毒性表皮壞死溶解(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還可以出現肝、腎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以及關節炎等超敏反應。這些情況在兒童患者或與酶抑制劑如丙戊酸(valproic acid,VPA)合併使用時多見。Karande等報道一例因使用LTG誘發抗癲癇藥物超敏反應綜合徵(anticonvulsant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AHS),且體外試驗證實,LTG引起患者淋巴細胞死亡,而且苯妥英(phenytoin,PHT)、苯巴比妥(phenobarbitone,PB)、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CBZ)等也可引起相似症狀。Cunnington發現LTG致畸性與其他AED相似,約為2.9%。但樣本例數較少,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酶誘導型AED如苯妥因、CBZ在與LTG合用時均增加其清除率,而酶抑制劑VPA則將LTG的清除率降低約60%,目前還沒有發現其它的新AED對LTG的清除率有明顯影響,但是合用後副作用出現機率增加。避孕藥能夠降低拉莫三嗪血藥濃度,目前尚未見與細胞色素P450、華法林之間的相互作用。

  2、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  

  其作用機制為阻斷電壓依賴性的鈉通道,蛋白結合率為40%,半衰期4-9h,肝臟清除70%。常見副作用為嗜睡、頭昏、頭痛、共濟失調、噁心、嘔吐、複視、視力模糊、眩暈、低血鈉、皮疹等。研究發現隨年齡增大患者發生低血鈉的可能性增大。既往研究表明,服用奧卡西平單藥治療癲癇的孕婦,其後代沒有表現出畸形發生率增加。OXC可使PHT或PB血藥濃度增加。目前未見OXC與紅黴素之間的相互作用,OXC可降低避孕藥、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非洛地平血清濃度,降低25-OHD血清濃度,並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它骨代謝標誌物[6]。

  3、託吡酯(topiramate,TPM)  

  一種廣譜的抗癲癇藥物,其作用機制包括阻斷電壓依賴性的鈉通道、增強γ-氨基丁酸(GABA)受體、阻斷AMPA型穀氨酸受體等。蛋白結合率為9-17%,半衰期15-23h, 40-70%經腎清除,還有部分由肝臟代謝。常見腎結石、青光眼、代謝性酸中毒、體重減輕、語言障礙、嗜睡、疲勞、噁心、食慾減退、體重下降、感覺異常、反應遲鈍混亂、眩暈、少汗症、頭痛等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TPM引起的代謝性酸中毒中約有48%的患者沒有表現出臨床症狀[7]。而TPM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目前研究結果結論尚不一致,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TPM可降低鋰、地高辛、炔雌醇的血清濃度,降低避孕藥效能,增加氟派啶醇血清濃度。抑制CYP 2C19而導致PHT的血漿濃度下降。有報道表明孕婦使用TPM可導致胎兒畸形[8]。

  4、加巴噴丁(gabapentin,GBP)  

  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可能通過增加腦內的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來發揮作用。蛋白結合率為0,半衰期為4-6h,100%由腎臟清除,吸收呈劑量依賴性。主要副作用為體重增加、外周性水腫,兒童常見行為改變、病毒感染。值得注意的是,腎功能衰竭患者服用GBP易引起神經系統毒性為主的毒副作用,嚴重者可導致肌陣攣、昏迷。小樣本研究發現臍帶血內GBP的濃度為母體血藥濃度的1.3-2.1倍,產後2周到3月內乳汁/母體血加巴噴丁濃度比為1,提示胎盤對GBP有主動轉運功能,但沒有觀測到嬰兒因母親服用GBP而出現嚴重副作用。與華法林、避孕藥未見明顯相互作用,目前也還沒有其與其他抗癲癇藥物的相互作用研究結果報道。

  5、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  

  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不與蛋白結合,半衰期6-8h,66%經由腎臟清除,乙醯胺基水解34%,不由肝臟代謝,不誘導肝酶合成。目前尚未見嚴重毒副作用,主要副作用是易怒及行為改變。目前也未見與其他抗癲癇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研究發現使用LEV新增治療局灶性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有所改進,尤其在注意力和口語流暢性上改善明顯。提示LEV可能影響注意、語言區域的代謝,從而改善神經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