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下肢痛可以是一時出現的輕微症狀,也可能是比較嚴重的疾病,但均不容忽視。處於生長髮育階段的小兒下肢擔負運動和體重,一旦發生異常較其它部位容易察覺,無論主觀感覺痛苦或客觀步態異常均能為家長及早發現。小兒的感覺異常受語言詞彙少的限制往往不能準確描述,如對疲乏、不適或疼痛等等而籠統以哭鬧、喊“痛”和不走路等表達。所以症狀雖出現早,但需要儘早明確診斷給以恰當治療。
小兒下肢痛是在門診遇到的一大組疾病。在門診短時間內協調診斷的方法之一是注意病兒的步態有無跛行和快搗步。同時留意其主訴下肢痛是單側還是雙側。跛行在那一側?固定在單側的下肢痛伴有跛行得更應當引起重視。
小兒下肢痛的時間長短不定,短有幾天、數週;長者數月、數年。發作的方式是偶爾間斷疼痛還是持續性疼痛,這對診斷也有幫助。持續性疼痛且發病時間較短的更是診斷嚴重疾病的線索。
疼痛可侷限於下肢任何部位,髖關節疼痛可放射到膝關節。病變部位可包括從髖關節向下到大腿、小腿直至足部。當全面檢查肢體的長度、關節的活動範圍、肌肉有無萎縮、區域性腫脹、壓痛等等,始不致漏診。當然定期隨診,爭取能有一段觀察的過程,這對明確診斷是不可缺少的。
常需鑑別的疾病:
1、髖關節急性一過性滑膜炎: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無菌性滑膜炎症和關節積液。學齡前兒童發病較多,常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臨床表現特點是症狀重而體徵相對較輕,所謂症狀重是病兒不肯下地走路而引起家長的焦急。髖關節活動首先程度較輕,加之常有向同側膝關節放散性疼痛(Hilton’s定律),常誤導醫生拍照膝關節X線片而忽略了髖關節的病變部位,導致診斷不及時。X線平片可見髖關節的關節囊有不同程度的膨脹,無骨質變化。經過不負重臥床休息數日可痊癒。值得注意的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兒早期表現與本病相似。有的學者稱髖關節急性一過性滑膜炎病兒4%左右實際上是Legg-Perthes病的初期階段,宜作隨診證實。
2、股骨頭缺血性壞死(Legg-Perthes病):本病好發於男孩,男女之比為5:1。病因不明,主要是血管學說,如靜脈迴流受阻;Gershuni的股骨頭過大的學說,即頭臼關節不吻合致關節軟骨面營養缺陷和負重不勻;Bleck的血液粘度學說,指血液粘度增高而造成的迴圈障礙;以及生長停滯學說,即有學者發現患本病的病兒每伴有身體矮小,體重較正常同齡兒輕而疑有內分泌障礙。總之,缺血因素佔上風,但如何引起缺血則不明瞭。臨床的主要表現為髖關節疼痛,跛型和髖關節多方向活動受限,以內旋活動受限突出。X線片可明確診斷。
3、膝內外翻:3歲以前常發現有膝內翻,即O型腿。而3歲以後逐漸形成膝外翻,即X型腿,這是小兒訴說下肢痛的最多見的原因。其中有的主訴是足尖內指、易跌跤。症狀的輕重與畸形的嚴重程度有關。踝間距在5釐米以內的多屬發育性,即大腿肌肉發育尚不足以維持膝部的穩定和正常的解剖關係,隨生長而自行矯正;踝間距在5~10釐米者每為佝僂病所致,有時需在治療佝僂病的同時輔以支具矯正;踝間距在10~15釐米以上者應注意有無全身性疾病如抗D型佝僂病佝僂病等,宜在治癒疾病的基礎上再行截骨矯形手術。
4、脛骨結節骨軟骨炎(Osgood病):發病年齡平均在10~12歲,常有踢球、跳高、跳遠運動史,區域性隆起有壓痛。目前認為本病已不屬骨軟骨炎而是髕腱在脛骨結節連線處的積累性損傷所致的異位化骨。疼痛侷限,可單側或雙側。暫停運動,戴“護膝”區域性制動多可自愈,很少需手術治療。
5、脛骨疲勞性骨折(“應力性骨折”):平時缺少運動而突然長時間過量鍛鍊可致本病。骨的彈性正常,而肌肉反覆牽拉和踏地動作所致。病變為侷限性骨皮質不連續,X線片上可見細微的骨折線和新骨形成。脛骨和跖骨為好發部位。主要表現也是下肢區域性疼痛。
6、足舟狀骨缺血(Kohler病):區域性疼痛,避痛性跛行,侷限性壓痛,X線片典型的區域性骨密度增高和變形可作出診斷。行走石膏保護6周可自愈。第二跖骨頭栓死(Freberg栓死)疼痛和跛行與足舟狀骨密度增高,節裂甚至有遊離體。行走石膏保守治療多可自愈,偶需伸展截骨術。
7、甲下骨疣:多因足趾外傷後引起。外觀異常、區域性疼痛和避痛性跛行。X線照片末節跖骨背部隆起,突出軟組織以外可協助明確診斷。手術切除肌疣,保留甲床可治癒。
8、跟骨後方疼痛(跟骨骨突骨骺炎):X線所見的骺密度較高,系正常表現。本病為跟腱在跟骨附著處的積累性損傷或對調換後又後跟鞋和平底鞋的不適應。墊高鞋跟2~4周多自愈。
9、骨樣骨瘤:腫瘤特點為體積小,疼痛重,常需服止痛劑。X線照片上常可見瘤穴,閃鑠造影可見熱點。手術切除症狀立即消失。
10、生長痛(Growing pain):常見於4~8歲女孩,多在晚間出現症狀,白天消失,訴雙下肢痛,症狀不加重,無跛行。應注意的是,診斷“生長性下肢痛” 除靠上述病史,體檢,隨診和排除其他方法外,重點是對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引起的骨疼痛;區域性性疾病如骨樣骨瘤和小兒常見的肌間血管瘤(區域性有邊界不清的腫物和壓痛,血管造影可定位,瞭解病變範圍)作鑑別診斷。
11、各類關節炎症:受累關節紅腫、疼痛、體溫升高、關節畸形,疼痛部位固定(風溼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常累及上下肢多關節)。白血球、血沉、抗鏈“O”、C反應蛋白、類風溼因子等輔助檢查異常。
在日常骨科門診中小兒下肢痛的病人很常見,絕大多數病兒經保守治療可解除病痛,如何從較多的可自愈的病種中不漏掉個別嚴重疾病至關重要。我們認為符合以下三點者多為功能性,可自愈:1、疼痛位置不固定,多為雙下肢均受累;2、疼痛發生在劇烈活動後,以下午和夜間為主,休息後(晨起)消失;3、無區域性腫痛,全身無發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