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化名)是個北京女孩,5歲時的一次例行體檢發現自己是澳抗陽性(俗稱“乙肝大三陽”),因為怕遭到歧視,一直瞞著。高一時(2000年)家人怕影響小紅高考,在一家醫院開始為她治療。
當時小紅的肝功能正常,打了半年普通干擾素後沒有效果,遂改吃拉米夫定,半年後小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載量(濃度)就從108拷貝/毫升下降到103拷貝/毫升,但E抗原沒有轉陰。吃到14個月後再去檢查,DNA反跳到106拷貝/毫升。為此她家人找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的陳新月大夫為她治療,經化驗小紅為YMDD變異陽性,即她體內的乙肝病毒已經出現了對拉米夫定的耐藥。當時距離高考還有幾個月,為了控制病情,陳新月建議小紅繼續服用拉米夫定,直到高考結束後停藥觀察,尋求合適的治療機會。
2002年,小紅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學,每3個月檢查一次肝功能。一年半後出現轉氨酶升高(299U/L),陳新月認為抗病毒治療的時機終於來了。考慮到小紅曾經接受過普通干擾素和拉米夫定治療,均無效,陳新月建議她改用長效干擾素外加拉米夫定進行聯合治療。干擾素需要冷藏,於是小紅每個月花50元錢租用了學校門口一家冷飲店的冰箱,每星期去那裡給自己打一針長效干擾素。一開始每針的劑量是180微克,小紅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干擾素不耐受現象,整天肌肉痠痛,昏昏欲睡。
考慮到小紅體重較輕,陳新月決定降低劑量,改用135微克,情況有所好轉,但仍有輕微的副作用。這一次小紅堅持了15個月,E抗原終於轉陰,出現了E抗體,即從乙肝“大三陽”變成了“小三陽”。在鞏固治療的半年中,陳新月觀察到小紅的乙肝表面抗原滴度(濃度)也有了明顯下降,這是一個訊號,說明小紅的免疫系統反應良好,繼續治療下去的話有表面抗原轉陰的可能。
為了永久摘掉乙肝的帽子,小紅和她的家人同意了陳教授的治療方案,終於在治療了2年半,花費了將近20萬元人民幣之後,乙肝表面抗原轉陰,並出現了具有保護性的表面抗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乙肝“臨床治癒”。截至目前,陳新月已經對小紅隨訪了2年多,小紅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和乙肝表面抗原均檢測不到了,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體依然維持陽性水平,肝臟穿刺病理檢查也都正常,小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樣生活。
小紅的故事並不是偶然的。今年11月初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美國肝病研究協會(AASLD)年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報告了多起成功的案例。包括陳新月大夫在內的國內外專家一致認為,對符合一定條件的慢性乙肝病人來說,只要治療得法,達到臨床治癒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讓我們以小紅為例,看看這個新的治療概念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