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段世剛

  1、脾臟血管瘤,為良性,常無臨床症狀,多為體檢偶爾發現,典型表現是MRI:T1WI為低訊號,T2WI為逐漸增高的高訊號。CT平掃呈低密度,增強後其強化形式是從周邊開始,逐漸向中央充填,中央可形成纖維疤痕。較小的血管瘤增強早期即有明顯強化,並充填整個病灶,延遲與脾臟實質訊號均勻一致或仍高於脾實質。

  2、脾血管內皮肉瘤,為惡性腫瘤,臨床上多有腹痛、腹塊、發熱、消瘦和貧血,多數病人早期即可出現轉移,常見部位為肝、肺、骨骼。CT表現為脾臟增大,多數為孤立性低密度影,邊界不清,增強掃描酷似血管瘤,先從病灶邊緣強化,然後逐漸向中央充填,病灶內常伴囊變,囊變區不能充填,由於本病轉移早,仔細尋找轉移灶有助於鑑別診斷。

  3、海綿狀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種血管性錯構瘤 ,腫瘤內含有海綿狀血管瘤和淋巴管瘤成分,腫瘤呈橢圓形或類圓形,在 CT 上呈等密度,密度均勻,在 MRIT1WI呈低訊號在 T2WI呈高訊號,訊號均勻,增強後淋巴管瘤部分立即強化,而海綿狀血管瘤部分呈“漸進性強化”。

  4、脾淋巴管瘤,也稱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管擴張症,較少見。臨床上,多為中青年,病人一般無症狀,除非較大的病變壓迫鄰近臟器而出現上腹部脹滿或輕微脹痛。淋巴管瘤並非真正的腫瘤,屬先天發育畸形,因區域性淋巴管發育異常,淋巴液迴流受阻,導致淋巴管不斷擴張而呈瘤樣改變。病理學上,本病為多房囊性結構,囊腔內充滿黃色淋巴液,囊壁襯以扁平上皮細胞,部分增厚的囊壁內可見少量平滑肌組織,纖維性間隔厚薄不一。按淋巴管的大小,本病可分為三型:毛細血管狀、海綿狀和囊狀,以囊性淋巴管瘤最多見。

  CT平掃脾臟輕中度增大,內見單個或多個低密度影,邊界清晰病灶內可見纖維間隔,囊內CT值高於一般囊腫(因含蛋白成分),CT增強掃描,病灶周邊及纖維間隔可有輕度強化為其特點。

  1、 脾轉移瘤:有原發腫瘤病史,多數病例脾臟增大,內有多發或單發類圓形低密度影,多數邊界清晰,增強掃描壁可見強化,可出現“牛眼徵”。

  2、 脾臟囊腫:臨床上多數無明顯症狀,CT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的密度灶,壁菲薄,界限清楚,密度均勻,為水樣密度。增強掃描後無強化。

  3、脾膿腫:患者多有明顯的全身感染症狀,如寒戰、高熱、噁心、嘔吐、白細胞升高等,CT表現為單或多發的低密度病灶圍以較厚的壁.增強掃描可顯示增厚的膿腫壁.壁外有時見水腫帶環繞的低密度環,少數病例膿腫區可出現氣泡。

  4、脾結核:臨床上有結核症狀,如發熱、盜汗、乏力、消瘦、食慾不振、血沉加快、結核菌素實驗陽性,患者多為中青年,有肺結核史,多伴有腹腔其他臟器受累,CT示脾內有多發或單發低密度影,邊界清晰或不清,常可見病灶內或其附近有鈣化病灶,增強掃描病灶無明顯強化,脾門或脾周可見腫大淋巴結,若增大淋巴結表現為中央低密度,周圍環狀強化,則提示結核可能。

  5、 脾梗塞:無佔位效應,脾內單發或多發的楔形或三角形低密度病灶,基底位於脾的外緣,尖端指向脾門,增強後病灶無強化。

  6、 脾臟錯構瘤:臨床多無明顯症狀,典型表現是含有脂肪和鈣化成分。增強錯構瘤邊緣可強化並有造影劑充填趨勢,但其一般不能完全填充。錯構瘤可合併囊變,囊變區無強化。其強化表現有別於血管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