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是醫學研究的根本和最終目的,它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史[1,2]。從最初的自然藥物外用和內服到今天的藥物化學合成,從簡單的外傷包紮到今日的多器官聯合異體移植,從簡單的外科切開、切除包塊治療到當今的微創治療,從簡單的病理生理治療到目前的分子生物學基因治療,每前進一步都滲透著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由於歷史發展和醫生個體能力極限及醫學科學發展需要的原因,醫學已經逐漸細分成多門學科,這種發展促進了醫學科學的極大發展,顯著提高了醫學的治療水準。治療學的進步離不開基礎醫學的發展和認知水平的逐漸提高及認知層次的加深,隨著疾病認知巨集觀和微觀科學的發展與提高,人類治療和祛除疾病的效果必將越來越優異,這一切的發展與進步是醫學治療學提高認知層次的必然結果,也符合醫學發展的實際。醫學發展到目前的水準,如何進一步提高療效已經成為現代醫學的研究重點之一。
1、 結構性治療
結構性治療是對造成疾病的異常病理解剖組織的恢復性治療,可以是侵入性的、也可以是非侵入性的[3]。結構性治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史書記載[1],二千多年前的我國著名中醫華佗先生就先期開展了戰傷的外科救護治療,隨著他醫術研究的提高又進一步出現了開顱取瘤的治療思路,這一記載說明結構性治療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經造福於人類。西方醫學結構性治療的起源要遠遠落後於中醫,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西醫結構性治療的發展速度和程度卻顯著高於中醫。分析其原因除了體制的原因外,還與文化背景和醫學研究模式有關。現代醫學已經研究證明中醫和西醫的發展模式各有優勢,兩者的緊密結合有助於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結構性治療是治療疾病的基礎與根本,但它只是為人體或臟器組織功能的康復創造了條件,並不代表解剖結構的恢復就一定能產生人體、臟器和組織功能的康復。相反,解剖結構的異常也並不一定產生生理功能的異常,這主要與解剖異常的程度、時間和機體代償能力大小有關。疾病解剖結構性異常和功能異常往往是互動、惡性迴圈的結果,如果不進行合理治療就會產生嚴重後果。由此可以看出,結構性治療是醫學治療的基礎,為功能性治療和恢復創造了必要的前提,也是達到理想治癒根本。
結構性治療從簡單的面板外傷包紮癒合到當今世界的多臟器切除移植術,形式多種多樣,但都有一個主要目的那就是儘量恢復受損的生理解剖結構,為臟器和組織功能的恢復奠定基礎。作為醫生如果只片面強調結構性治療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功能性治療的作用,將不會產生非常好的療效。當今世界醫學隨著其他科學的發展,正從切口侵入創傷治療學向微創介入治療醫學方向過渡,後者主要的益處是創傷小,併發症少,康復快,療效高。隨著物理學、化學、生物工程學和相關基礎學科的發展,微創介入治療學發展必將進入更快、更好和更易於接受的治療措施發展階段。
縱觀醫學發展史和科學發展規律,即使現代醫學的微創、介入治療也仍然不是醫學發展的理想境界,也只是醫學前進道路上的一塊必經之地。人類醫學研究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治癒各種疾病,最大限度的延長壽命。
2、 功能性治療
功能性治療就是採取一切措施儘可能恢復人體、臟器和組織功能的治療。功能主要指人體、臟器和組織的各種生理功能,如運動、感覺、消化、吸收、合成、分泌、代謝和排出等[2]。所採取的措施包括運動醫學療法,物理和化學治療,心理和社會治療,中、西醫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從醫學發展的歷史狀況分析,功能性治療的研究要早於結構性治療,這一猜想符合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醫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儘可能恢復人體的各種機能,那麼功能性治療也就是治療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只重視結構性治療而沒有采取功能性治療相應的措施,病人不可能或很難完全恢復機體、臟器和組織的全部功能,這種治療也就不是完美的。目前醫學的治療現狀中,許多情況下都由於學科劃分或認知深度的問題不能很好的把結構性治療和功能性治療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不足之處。例如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或外科修補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就被要求出院,至於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功能及電生理功能恢復的如何已經不是治療的重點,多數採取自然康復的過程,以至部分患者失去功能恢復治療的最佳時機而不能完全治癒。
3、 結構性治療與功能性治療的有機、有序結合
這兩種治療的有機、有序結合才能達到現代醫學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過分強調任何一方都可能產生很多治療學遺憾或不足,使患者不能完全康復。現實醫學治療實踐活動中,到底是優先採取哪方面治療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尚無統一的定論。具體病人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地制宜和優先解決主要矛盾的思想是比較符合現代醫學認知、發展規律的,實踐證明這種醫學思維模式的治療效果要高於其他思維模式的治療效果[3]。例如一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是先採用結構性治療的外科搭橋治療或介入支架術治療還是先採取功能性治療的改善心臟機能治療,要分析心臟功能的受損程度和患者的全身狀況才能做出正確選擇,達到理想的治療。如果患者的心臟機能沒有明顯受損、全身狀況尚可就應先採取結構性治療,否則就應先採取功能性治療,病情好轉後再實施結構性治療,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的受益,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就疾病本身而言,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功能性的和結構性的病因造成之分,因此有些疾病本身只要求功能性治療就能取得滿意的效果,例如心理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而有些疾病也只要求結構性治療,例如中央型2-3mm房間隔缺損的介入治療後,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心臟問題就不需要進行專門的機能性治療。因此,正確分析具體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4、 現代醫學治療學發展趨勢與未來
結構性治療和功能性治療相結合的治療學模式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基本要求。結構性治療並非只有外科手術治療方式而是有多種形式,例如非對稱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療中只有當左心室流出道嚴重狹窄、跨瓣壓大於50 mmHg時才採用外科切除或化學消融介入治療,否則β-受體阻斷劑和血管轉換酶抑制劑/拮抗劑等藥物治療肥厚性心室重構的效果就很好。所以對待某一具體患者,正確分析病情,全面綜合研究治療方案是很重要的,也是取得滿意療效的前提。結構性治療有巨集觀的也有微觀的,巨集觀的結構性治療例如現在的外科手術治療,微觀的結構性治療例如目前的基因治療和藥物結構性治療。從近幾年的醫學研究熱點分析[4],將來醫學治療學有可能從巨集觀結構性治療向微觀結構性治療發展。隨著功能性治療的研究深入,功能性治療已經從單純片面的區域性內環境紊亂、功能降低向系統功能調節和全身功能調整方面轉化,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系統科學的理念從區域性到全身、再從全身到區域性的迴圈影響、調整理論解決疾病治療中療效不佳的問題。例如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改善心肌收縮力是區域性治療的中心環節,但單純的強心治療並不能收到理想的療效,必須配合擴血管、利尿等措施減低心臟的前、後負荷治療才能提高療效,而這種全身治療又降低了心肌耗氧量有利於心肌的修復和功能恢復。由此可以看出,巨集觀與微觀治療相結合,區域性與全身治療相結合的醫學治療模式是醫學治療學發展的未來。
5、 未來治療模式的思考與啟示
結構性治療與功能性治療,區域性性治療與系統和全身性治療,巨集觀與微觀治療相結合的醫學治療模式是現代醫學治療學的發展方向[5]。作為當代醫學人員,必須考慮如何才能做到社會、心理和醫學的三維空間治療模式,這是強化和提高療效的基礎。醫學實踐活動中貫徹三維治療理論是做好醫療和科研工作的根本,所以醫學教育中強調專業知識教育固然重要,但社會、心理和人文知識教育也不能忽視。這種教育思維模式既符合古代教書先育人的思想,也符合現代醫學的發展需要與國情,是我國醫學教育之本。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