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傳染病科 主治醫師 康文

  我國是乙型肝炎大國,HBV感染人群約8%。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密切接觸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是我國乙肝最主要的傳播途徑,估計有4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嬰傳播而感染。如果不接受乙肝疫苗預防,乙肝媽媽所生的孩子60%在兩年內可感染上乙肝病毒。HBeAg陽性的媽媽所生的孩子有95%在一年內表面抗原陽性。個體感染乙肝病毒的時間與乙肝慢性化比例相關,感染的時間越早,乙肝慢性的比例越高:在胎兒期感染者,100%發生慢性化,嬰兒期感染的慢性化比例為90%,小於2歲的幼兒感染者慢性化比例為75%-80%,3-5歲兒童感染的慢性化比例為35%-45%,在6-14歲少年期感染的慢性化比例約為25%,成人期感染的慢性化比例僅為2%-6%。慢性乙肝患者將來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的比例也與感染的年齡有關,年幼兒童感染大約為25%,年長兒童和成年期感染大約為15%。因此,減少和控制HBV的母嬰傳播是預防HBV感染和預防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乙肝母嬰傳播途徑包括:宮內感染、產時感染和產後感染。HBV宮內感染的發生率為2%-15%,主要發生在妊娠第3期(28周以後)。據報道,85%的新生兒發生HBV感染是因產時血液和陰道分泌物暴露而感染。產後感染髮生率較低,類似於母親和孩子間密切接觸造成的水平傳播。

  乙肝疫苗接種是預防乙型肝炎最好的方法。如果新生兒在出生12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乙肝母嬰傳播率將減少90%。1992年我國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但並不免費。2002年我國乙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接種,疫苗免費,只需支付接種費。2005年6月1日起全部免費。20餘年來,我國新生兒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大幅度提高。1999年,全國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為70.7%,首針及時接種率僅為29%;至2010年,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提高至94%以上,首針及時接種率提高至88%以上。調查顯示,2005年~2012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發病率從2.3/10萬降為0.43/10萬,10歲以下兒童則由 3.35/10萬降至 0.8/10萬。通過實施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有效保護了兒童免受乙肝病毒的侵害,乙肝防控效果顯著。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全人群乙肝感染率已降至7.18%,5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低於1%。
  2013年,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產科學組釋出了《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預防臨床指南》,對於HBsAg陰性孕婦:新生兒按0、1、6個月3針方案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即出生24 h內、1個月和6個月分別接種1針,不必注射HBIG。對於HBsAg陽性孕婦:新生兒出生12h內,肌內注射1針HBIG;同時按0、1、6個月3針方案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對於早產兒:出生體質量≥2000 g時,按正常新生兒接種程式。體質量<2000g< span="">時,待體質量達到2000 g後注射第一針疫苗,然後間隔1―2個月後再按0、1、6個月3針方案執行。孕婦HBsAg陰性,早產兒健康狀況良好時,按上述處理;身體狀況不好時,先處理相關疾病,待恢復後再行疫苗注射。孕婦HBsAg陽性,無論早產兒身體狀況如何,12h內肌內注射1針HBIG,間隔3-4周後需再注射1次;出生24 h內、3-4周、2-3個月、6-7個月分別行疫苗注射,並隨訪。

  關於HBsAg陽性孕婦的母乳餵養,指南建議,新生兒正規預防後,不管孕婦HBeAg陰性還是陽性,均可行母乳餵養。關於分娩方式與母嬰傳播,剖宮產分娩不能降低HBV的母嬰傳播率,指南不推薦HBsAg陽性的孕婦進行剖宮產來阻斷母嬰傳播。其他家庭成員HBsAg陽性時,如果新生兒與HBsAg陽性成員密切接觸,就必須注射HBIG;不密切接觸,不必注射。
  但是,對於乙肝病毒感染的母親,單獨接種乙肝疫苗並不能完全阻斷乙肝病毒的母嬰傳播。如不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單用乙肝疫苗的阻斷失敗率從15%-45%不等。聯合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仍有10%左右的嬰兒阻斷失敗。這些免疫失敗的嬰兒大部分是產前宮內感染引起的,而宮內感染與母親血清HBV DNA水平密切相關。母親血清HBV DNA水平越高,母嬰傳播機率越大。降低乙肝母親的HBV DNA可降低乙肝母嬰傳播率。然而關於HBsAg陽性孕婦是否行抗HBV治療以降低母嬰傳播率,指南推薦:HBeAg陰性時,無需抗病毒;HBeAg陽性時,指南並未對此給出意見。
  乙肝母嬰傳播發生機率與血清HBV DNA載量有關,儘管HBeAg陽性與否與血清HBV DNA載量也有關係,但本指南中以HBeAg陰性或陽性進行分類不十分恰當,不如以HBV DNA載量高低進行分類更為直接。
  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HBV複製,降低母體血清HBV DNA,但對孕婦使用需格外謹慎。美國FDA根據妊娠期間藥物的安全程度把藥物分為五類:A類:動物實驗和臨床觀察未發現對胎兒有損害;B類:動物實驗證實對胚胎沒有危害,但臨床研究未能證實或無臨床驗證資料;C類:僅在動物實驗證實對胚胎有致畸或殺胚胎作用,但人類缺乏研究資料證實;D類:臨床有資料證實對胎兒有危害,但治療孕婦疾病的療效肯定,又無代替藥物,權衡利弊後再用;X類:證實對胎兒有危害,妊娠期禁用。
  在艾滋病的治療中,拉米夫定被歸為妊娠期間安全程度的B類藥物,用於艾滋病的母嬰阻斷。2007年,在美國的一次肝病專家研討會上將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曲他濱和替諾福韋歸入乙肝妊娠期的B類藥物。如果應用這些藥物對於母親和胎兒所帶來的收益超過風險,則可以應用這些藥物。恩替卡韋和阿德福韋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有胚胎和胎兒毒性,被歸入C類。普通干擾素和聚乙二醇干擾素由於具有抗增殖作用在妊娠期間禁忌應用。
  對於免疫耐受期的孕婦,如HBV DNA>106copies/ml(國產試劑檢測HBV DNA>105 copies/ml),可在妊娠28周後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以降低HBV DNA水平,嬰兒出生後聯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母嬰阻斷,阻斷率可達100%。關於何時停藥觀點不一,有人認為嬰兒出生後,即可停用核苷類藥物,也有人認為在1-3個月後再停用抗病毒藥物。
  對於免疫清除期的慢性乙肝的女性,在啟動抗病毒治療前應詢問其有無近期準備受孕生育的打算,如無生育打算,可根據情況使用干擾素或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治療。如近期準備生育,禁忌使用干擾素治療,在充分知情同意情況下,根據其HBV DNA的高低選擇是否抗病毒治療,如HBV DNA<106 copies/ml(進口試劑盒檢測),可不抗病毒治療。HBV DNA>106 copies/ml,可使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諾福韋抗病毒治療。儘管拉米夫定可用於妊娠期母嬰阻斷,臨床安全性資料最多,但由於其耐藥率太高,不適合長期治療,國外指南已不推薦其作為一線抗病毒治療藥物使用,對於需要治療的慢性乙肝孕婦的使用應權衡長期的利弊。此類患者分娩後不應停止抗病毒治療,應繼續按慢性乙肝的規範治療進行。
  但是,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父親是乙肝,準備或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療,能否生育?指南中並未提及。美國FDA對藥物的妊娠分級是針對女性妊娠而言,並不包括男性服藥對妻子生育和胎兒發育的影響。目前,沒有一個國家的藥監部門對男性生育的用藥做具體的分級。受精的過程好比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只有一個精子能夠勝出使卵子受孕。一般而言,藥物一般只會影響到精子生成的質量和數量,即使藥物影響了精子,有問題的精子也很難使卵子受精,因此藥物產生的結果可能是使其妻子不容易懷孕,此後,男子是否服用藥物已不會影響到胎兒在母體內的發育。所以全球均沒有有關男性服藥期間妻子生育的安全性分級。由於干擾素有抗增殖效果,有生殖毒性,其說明書中建議治療期間及治療結束後6個月內避孕。但是接受核苷類藥物的男性患者,又當如何呢?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酯和恩替卡韋對的說明書均已經註明對雄性動物生育毒性和遺傳毒性的相關資訊,這些藥物在臨床前的動物試驗結果顯示,對雄性動物的生殖能力均無影響。僅恩替卡韋說明書中表述“當劑量至人體劑量的35倍或以上時,發現齧齒類動物與狗出現了輸精管的退行性變。在猴子實驗中未發現睪丸的改變”。但動物試驗所用的劑量往往是人類治療時所用劑量的幾十倍。理論上講,男性服用核苷類藥物不影響受孕。因此,如已服用目前上市的抗乙肝病毒核(酸)類似物治療的男性患者,尤其是服用的是妊娠B類的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替諾福韋,均不影響其妻子懷孕。不應因男性在服用核苷類藥物期間使妻子受孕而建議女性終止妊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