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內科 副主任醫師 張永

  乙肝是經血傳播性疾病,不規範的輸血、輸液、針刺、注射以及與破損的面板黏膜相互接觸的直接或間接行為都有可能造成乙肝病毒的傳染。

  有許多乙肝患者或感染者都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特點,不僅家人中兄弟姐妹感染有乙肝病毒,而且他們的母親往往也是乙肝患者或感染者,醫學上把母親感染乙肝病毒,傳染給下一代的現象,稱為“母嬰傳播”,所謂“母嬰傳播”是指患有乙肝或體內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在妊娠期間或分娩過程中或產後密切接觸(哺乳等)將乙肝病毒傳染給胎兒或新生兒,也叫“垂直傳播”。

  “母嬰傳播”是乙肝最重要、最具威脅的傳播方式。孕婦攜帶乙肝病毒,並非100%地會傳染給下一代,是否傳染取決於孕婦所攜帶的乙肝病毒的數量和母體的基因缺陷,如果孕婦為乙肝“大三陽”(乙肝病毒e抗原為陽性),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也為陽性,新生兒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高達90%左右;但是如果孕婦乙肝病毒e抗原為陰性(小三陽或小二陽),乙肝病毒DNA也為陰性,其感染率僅有30%左右。這就是為什麼有乙肝家族聚集性傾向的家庭中,有的被傳染,有的不被傳染的原因。

  具體說來,“母嬰傳播”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分娩時,嬰兒通過產道,母體內病毒可乘機從嬰兒的口腔黏膜、輕微面板擦傷處侵入,這種情況最為多見。第二,孕婦在分娩前,體內的乙肝病毒從子宮胎盤直接侵人胎兒體內,這種情況稱為“宮內傳播”。第三,母親在分娩後通過哺乳等行為與嬰兒密切接觸(乳汁、唾液中也含有乙肝病毒),通過嬰幼兒破損的面板黏膜將傳染給下一代。乙肝母嬰傳播在我國甚為普遍,是我國乙肝傳播的主要方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有的乙肝患者或病毒感染者70%以上都是通過母嬰傳播造成的;因此阻斷母嬰傳播是防治乙肝的關鍵。

  阻斷母嬰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新生兒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同時接種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保護效果更好。每一位孕婦都應在產前到醫院做乙肝病毒血清標記的檢查(乙肝五項等),如果乙肝病毒標誌物陽性,尤其是HBV-DNA陽性的,嬰兒出生後應當及早注射乙肝疫苗。除接種疫苗外,乙肝表面抗原陽性母親分娩時最好到醫院產房分娩,儘可能防止分娩過程中的胎盤創傷及母血汙染嬰兒破損的面板、黏膜。

  1992我國衛生部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要求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自2002年起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型肝炎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自2005年6月1日起改為全部免費,列為強制實施的計劃免疫專案,無論在何處出生,都要接受乙肝疫苗接種。如果嬰兒因故未能接種疫苗,應該儘快聯絡醫院,進行補種。

  在各級政府的支援和國際組織的援助下,我國新生兒的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工作取得顯著進展。2002年以來,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和首針及時接種率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從納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針及時接種率從納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專案地區共有1100萬兒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其中,在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從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針及時接種率也從47%上升到67%。乙肝作為我國重點控制的傳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經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

  衛生部也制定了《2006 ~ 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旨在通過採取免疫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綜合措施,優先保護新生兒和重點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狀態,至2010年使我國人群乙肝發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有顯著下降,並降低由乙肝引發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率。具體目標是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7%以下。我國兒童乙肝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工作取得顯著進展,也得到有關國際組織的好評。

  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的具體方法:

  對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最好在出生後12小時內,劑量應大於等於100 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ug重組酵母或20ug中國倉鼠目卵母細胞(CHO)乙肝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

  也可在生後12小時內先注射1針HBIG,1個月後再注射第2針HBIC,並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10 ug重組酵母或20 ug CHO乙肝疫苗,間隔1和6個月分別接種第2和第3針乙肝疫苗(各10 ug重組酵母或20 ug CHO乙肝疫苗)。後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護率高於前者。

  對H BsAg陰性母親的新生兒,可用5ug重組酵母或10ug CHO乙肝疫苗免疫;對新生兒時期未接種乙肝疫苗的兒童應進行補種,劑量為5ug重組酵母或10ug CHO乙肝疫苗免疫;對成人建議接種20ug重組酵母或20ug CHO乙肝疫苗。對免疫程式無應答者(未產生保護性抗體的)可再接種3針,並於第2次接種3針乙肝疫苗後1~2個月檢測血清中抗-HBs。

  以往不主張乙肝“大三陽”產婦給自己的孩子哺乳,以防母嬰傳播。新生兒接受了主、被動免疫後血清中抗-HBs持續陽性者,可以進行母乳餵養。新生兒在出生12 小時內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注射1次HBIG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的有效期只有1月左右,而全程接種乙肝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性抗體(抗-HBs)可維持5~8年。另外,約有10%的正常人群接種乙肝疫苗後不產生保護性抗體(抗-HBs),可分析具體情況,必要時聯合胸腺肽注射以促進抗-HBs的產生。

  為防止大三陽孕婦宮內傳播,以往各地曾流行過在妊娠第7個月(即懷孕第28周)起給孕婦每月注射1針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直至嬰兒出生,嬰兒出生後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之後再按要求注射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種方式。由於安全性、有效性均不確切,該方法目前已淘汰不用。僅對新生兒採取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即主、被動免疫相結合),其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可高達95%一97 %。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