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間質瘤,也稱胃腸道間質瘤,是一類起源於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佔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胃腸間質瘤(GISTs)佔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估計年發病率約為1~2/10000,多發於中老年患者,40歲以下患者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部分GISTs發生於胃(50~70%)和小腸(20~30%),結直腸約佔10~20%,食道佔0~6%,腸繫膜、網膜及腹腔後罕見。
一、胃腸間質瘤的臨床表現
1、GISTs的症狀依賴於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無特異性。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症狀。而在食管,吞嚥困難症狀往往也常見。部分病人因腸穿孔就診,可增加腹腔種植和區域性復發的風險。
2、GISTs病人第一次就診時約有11~47%已有轉移。轉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結和腹外轉移即使在較為晚期的病人也較為罕見。轉移瘤甚至可發生在原發瘤切除後30年。小腸GISTs惡性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率最高,而食道GISTs惡性程度低。因此,嚴格來說,GISTs無良性可言,或至少為一類包括潛在惡性在內的惡性腫瘤。
3、 CT、超聲內鏡、消化道造影可協助GISTs大小、區域性浸潤、轉移、位置等的判斷。
二、胃腸間質瘤的治療
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原因是早期難發現,而且常規放化療效果較差,即使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了腫瘤的患者,也有一半的人會在兩年後復發,且多數復發腫瘤切除後均會再次復發。
近年來,隨著分子靶向治療藥物的發展,諸如格列衛(伊馬替尼)、索坦(舒尼替尼)等全新的靶向治療藥物被陸續研製出來,並被批准用於治療胃腸間質瘤。在胃腸道間質瘤治療領域,索坦(舒尼替尼)則是唯一經SFDA批准用於伊馬替尼治療失敗或不能耐受的GIST(胃腸間質瘤)藥物。
另外,研究人員發現,在每天使用一次400毫克甲磺酸伊馬替尼類靶向藥物的患者中,98%的患者在術後一年內無復發,而且能將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由19個月延長到54個月,3倍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與此同時,如果在術前通過靶向藥物遏制腫瘤,同樣能提高手術的成功率和患者術後的生存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