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主任醫師 王世彪

  一、痛風的診斷

  按照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而急性關節炎是痛風的主要臨床表現,且常為首發症狀。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通常在某些誘因影響下急驟起病,關節明顯紅腫、灼熱、劇痛難忍,常於午夜、凌晨驚醒,疼痛於24~48小時達到高峰,數天或數週內自行緩解,恢復正常,以後可能復發。大約90%的患者首次發作累及單關節,特別是第一跖趾關節。

  依據反覆發作的急性單關節炎和無症狀間歇期、高尿酸血癥及對秋水仙鹼治療有特效的臨床特點,對典型病例的診斷應無困難。對於少數不典型患者,可採用1977年美國風溼病學會標準中所列12項(臨床、實驗室、X線表現),符合6項及以上,可做出臨床診斷。同時應與丹毒、蜂窩織炎、化膿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假性痛風等相鑑別。

  值得強調的是,確診痛風的“金標準”是在關節滑液或結石組織中證實尿酸鹽結晶的存在。常用的方法是用偏振光顯微鏡觀察針狀負性雙摺光現象,或在普通光鏡下發現針狀或棒狀結晶,還可看到白細胞吞噬結晶的現象,在急性關節炎期有90%的陽性率,因此應積極開展此項檢查。

  2、間歇期痛風

  此期為反覆急性發作之間的緩解狀態,通常無任何不適或僅有輕微的關節症狀,因此,此期診斷必須依賴過去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病史及高尿酸血癥。

  3、慢性期痛風

  此期為病程遷延多年,持續高濃度的血尿酸未獲滿意控制的後果,痛風石形成或關節症狀持續不緩解是此期的臨床特點。結合X線或結節活檢查詢尿酸鹽不難診斷,此期應與類風溼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骨腫瘤等相鑑別。

  4、腎臟病變

  尿酸鹽腎病患者最初表現為夜尿增加,繼之尿比重降低,出現血尿,輕、中度蛋白尿,甚至腎功能不全。此時,應與腎臟疾病引起的繼發性痛風相鑑別。尿酸性尿路結石則以腎絞痛和血尿為主要臨床表現,X線平片大多不顯影,而B超檢查可有發現。對於腫瘤廣泛播散或接受放化療的患者突發急性腎衰,應考慮急性尿酸性腎病,早期血尿酸急驟明顯升高、尿中可見大量尿酸結晶和紅細胞是其特點。

  二、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防治

  1、預防

  痛風患者應採用低熱能膳食,保持理想體重,同時避免高嘌呤食物(動物內臟,沙丁魚、蛤、蠔等海味及濃肉湯等),應嚴格戒飲各種酒類,每日飲水量應在2000ml以上,以保證足夠尿量。同時避免誘因,如暴食酗酒、受涼受潮、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穿鞋要舒適,防止關節損傷,慎用影響尿酸排洩的藥物等。

  然而,遺傳體質性因素為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根本病因,臨床上部分患者有家族發病傾向,環境因素僅是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發生和加重的誘因。因此不可使患者誤認為單純控制飲食即可“治癒”痛風。相反,除戒酒、減少嘌呤攝入、強調生活規律外,不應過度嚴格限制患者飲食,採用藥物干預才是治療痛風的主要手段。

  2、藥物治療

  痛風的藥物治療應分期進行,急性期以緩解和消除症狀為主。在急性發作的“第一時間”使用秋水仙鹼常能收到迅速、有效、徹底終止發作的戲劇性效果(該藥也用於預防發作及診斷性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秋水仙鹼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其副作用除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外,還有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肝細胞損害、脫髮等,腎功能不全者慎用。也可選擇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甚或激素。此期不應臨時加用降尿酸藥物,以免延長髮作或引起轉移性痛風。

  間歇期的治療目的是維持血尿酸於正常範圍,初次發作者飲食控制無效時,應接受降尿酸治療,力爭減少急性發作,延緩或避免慢性痛風及腎臟病變的發生。慢性期仍以降低血尿酸水平為主要目的,同時對慢性關節炎及可能併發的腎臟病變進行治療,必要時需處理痛風石,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降尿酸藥物分為促尿酸排洩藥和抑尿酸生成藥,可參考患者24小時尿中尿酸排洩量來選用。低嘌呤飲食時,尿酸排洩量大於600mg 3.6 mmol,或普通飲食時,尿酸排洩量大於800 mg 4.8 mmol提示尿酸生成過多;反之被認為尿酸排洩減少。

  一般認為,尿酸排洩減少型佔大多數,如腎功能正常或輕度受損,又無尿酸鹽腎病及泌尿繫結石,可選用苯溴馬隆、苯磺唑酮、丙磺舒等促尿酸排洩藥。用藥期間應服用鹼性藥物,如碳酸氫鈉或鹼性合劑使尿pH保持在6.5左右,以預防尿酸在腎臟組織形成結石(但鹼性合劑不可過量,以防鈣質結石形成),並囑大量飲水,保持尿量。

  抑尿酸生成藥別嘌醇(allopurinol)用於尿酸產生過多型的高尿酸血癥,或不適於使用促尿酸排洩藥者,也多用於繼發性痛風(腎功能不全者減量使用)。其可能的副作用為皮疹、藥熱、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功能損害等,應定期監測。事實上,尿酸排洩減少與尿酸產生過多同時存在的混合型並不少見,如血尿酸明顯升高,痛風石形成或單用一類藥物療效不佳時,可採用二類藥物聯合治療。

  所有降尿酸藥物均應從小劑量開始,漸增至治療量,以防止用藥後血尿酸波動誘發急性關節炎,也可在開始使用降尿酸藥物的同時,預防性服用秋水仙鹼或非類固醇類抗炎藥。降尿酸藥物見效後改用維持量長期使用,使血尿酸水平保持在5.5mg/dl(327 μmol/L)以下。因此應教育患者長期隨診,定期檢測血尿酸及相關生化指標,以便及時調整用藥,控制病情進展。切不可一次血尿酸化驗正常即自行停藥。

  此外,愛西特是一種微粒化的活性碳,口服後在腸道吸附尿酸、肌酐,增加尿酸從腸道排洩,進而降低血尿酸水平。適用於腎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癥及痛風患者。

  三、高尿酸血癥的處理原則

  目前傾向將原發性高尿酸血癥劃歸在代謝綜合徵範圍。代謝綜合徵是伴有胰島素抵抗的一組疾病,包括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糖耐量減退)、中心性肥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微量白蛋白尿等代謝異常,這些均與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相關。

  臨床上一半以上的原發性痛風患者伴發上述疾病的一種或數種,已有多項研究經過長期隨訪證明,血尿酸水平升高與心血管病死率密切相關,提示高尿酸血癥是冠心病患者不良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也有人提出,高尿酸血癥在痛風發作之前可能造成腎損害。

  但迄今尚無直接證據說明溶解的尿酸對人體有害,亦無對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癥進行治療的充分理由。臨床上只對有痛風家族史或血尿酸>9.0mg/dl 535 μmol/L、24小時尿尿酸>1000 mg 5.9 mmol的無症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藥物干預,反之無需使用降尿酸藥物,但應控制飲食,避免誘因,並密切隨訪。

  如果伴發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腦血管病等,應在治療伴發病的同時,適當降低血尿酸。對於繼發性高尿酸血癥及痛風,則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兼顧降尿酸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