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治醫師 趙道洪

  踝關節反覆扭傷

  在急性損傷後,約有20-40%病人會出現長期反覆的踝關節無力,扭傷,尤其是行走在不平的地面時,病人常常會感到踝關節失去控制,發生內翻。扭傷後可伴有或不伴有疼痛腫脹。部分病人可感到踝關節僵硬。此時即進入慢性不穩定階段。病人即可是機械性不穩定,也可是功能性不穩定。

  前者指患者有不穩定症狀,同時踝關節活動度超過正常的生理範圍;後者指踝關節活動度並沒有超過正常的生理範圍,但在傷後長時間裡,踝關節經常出現打軟,行走在不平的道路時易反覆扭傷等症狀。踝關節功能性不穩定時,病人對踝關節的主觀控制能力減低,但踝關節活動度未超過正常的生理範圍。

  在慢性外側不穩定時,即可能是機械性不穩定,也可能是功能性不穩定。踝關節外側韌帶斷裂鬆弛是機械性不穩定主要原因。功能性不穩定則和很多因素有關。如:關節囊和韌帶中感受器神經纖維受損後,本體感覺發生障礙,導致機體對運動和反射控制能力下降,致使踝關節無力。其它如腓骨肌無力,距下關節不穩定也是常見原因。

  1、非手術治療

  功能性不穩定的治療主要由腓骨肌力量訓煉,跟腱牽拉,踝的平衡板和平衡盤練習等康復鍛鍊組成。訓練時間應不少於10周。此外,使用繃帶和支具外固定可減少踝關節的過度活動,增加踝的穩定感。但Rarick報道:使用膠布固定,在活動10分鐘後其強度降低50%。Freman報道經過功能康復訓練後,70―85%功能性不穩定可獲得良好效果。

  2、手術治療

  對機械性不穩定患者,亦應先進行功能康復訓練,如非手術失敗,可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可分為兩類:

  (1)解剖修復方法。1966年Lennart Brostrom醫生首先報道解剖修復方法。即將斷裂的前距腓韌帶(前距腓韌帶)和跟腓韌帶(跟腓韌帶)直接縫合或縫合於外踝骨上,用以治療踝關節外側韌帶損傷。1980年Nathaniel Gould對Brostrom的手術方法做了改良,將伸肌支援帶外側部分向背側提拉縫合於腓骨遠端,進一步加強韌帶修復的力量,此術式以後常被稱為改良Brostrom-Gould手術。

  解剖修復外側韌帶的優點是不犧牲自身組織,另外由於沒有肌腱固定效果,對踝關節和距下關節生物力學影響不大,不會發生距下關節僵硬。因此無論是急性損傷還是慢性不穩定,可首先選用解剖修復方法,當直接修復有困難時,再用非解剖性重建方法。

  改良Brostrom-Gould手術後康復計劃

  1期(術後1周)

  1、小腿石膏託固定踝關節中立位

  2、冷敷3天

  3、止痛

  2期(術後2-6周)

  1、更換石膏託或用夾板固定。

  2、禁止踝關節內收、內翻

  3、3周後開始輕柔的踝關節伸屈活動

  4、3周後開始輕柔的腓骨肌腱力量練習

  3期(術後6周後)

  1、開始平衡練習

  2、腓骨肌力量練習

  3、關節活動度練習

  4期(8-12周)

  逐漸恢復各種活動及體育運動

  (2)非解剖性重建方法。據文獻報告已有50多種手術及其改良術式。根據所使用的重建材料不同再將其分為3類:

  1、使用腓骨肌腱。

  2、使用跖肌腱、部分跟腱或自體遊離材料移植。

  3、使用替代材料如碳素纖維,牛膠原等。

  目前臨床使用最多的重建材料仍是使用腓骨肌腱,常用術式有Chrisman-Snook手術:從近端切取腓骨短肌腱1/2部分,先穿過距骨頸骨孔道再穿過腓骨遠端骨孔道,向下穿過跟骨外側壁骨孔道,最後和腓骨短肌腱縫合。

  如果肌腱太短也可直接固定於跟骨外側。該術式只使用一半腓骨短肌腱,減少對踝外翻力的影響。重建後的肌腱走行符合原來韌帶解剖走行方向,即重建距腓前韌帶又重建了跟腓韌帶,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非解剖性重建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