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心血管專科 主任醫師 胡世雲

  一、冬至的由來

  眾所周知,冬至之日,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太陽在這一天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天文學上把冬至視為冬季的開始,並將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六節氣都算作冬季。

  從冬至的第二天起,太陽又將逐漸由南向北偏移,北半球的白晝亦將逐漸延長。總的來說,這一天是自然界陰氣盛極而衰,一陽始生之時,為“陰極之至,陽氣始生”,從冬至起將逐漸轉為陰消陽長的趨勢。

  二、中醫看冬至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日:“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因此,為應夏三月的蕃秀華實之氣,人也宜夜臥早起,無厭日,志無怒、氣得洩、愛在外,這樣才不致於影響養其茁壯成長的養生之道。否則,不能順應夏氣的成長則傷心,秋天會發為寒熱往來之病,供秋氣收斂的精微就少了,到冬至就會發為內虛的重病。

  從五行角度來看,心在五行屬火,通應於夏,若夏季失於養生之道,則心火受傷,冬季屬水,水克火,故冬至之時心火進一步損傷,發為重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這是四時調陰陽的基本原則。《內經》中“春夏養陽”的“春夏”是指冬至到夏至這一段時間。俗語云:“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古人效法自然,在冬至選擇進補,陽氣漸升,顧護陽氣,精心攝養,是很有道理的。這就是中醫“天人相應”理論,認為人體的機能活動與天地陰陽、四時的變化規律一致,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與制約,是中醫時間醫學的基礎。

  三、高血壓也受環境影響

  現代研究也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發作與自然環境變化密切相關,有資料表明,冠心病發病與日平均氣溫呈負相關,與日平均氣壓呈正相關。強風降溫天氣也易造成高血壓和繼發腦卒中發病率的顯著增高。更有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高水平懸浮微粒的環境中可能會導致血壓升高。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在2.5um以下的顆粒物(PM2.5)每增加2.4ug/m3,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增加1.4、0.9mmHg。這項研究表明,環境汙染可能是引發高血壓的一種環境因素,其機制可能與其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有關。

  冬至之後,我國各地區平均氣壓逐漸下降,平均氣溫逐漸上升,若人體自我調節不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陽氣不得回覆,則疾病由生,而用陽之心首當其衝。所以心腦血管患者要有正確的養生之方法。

  1、虛寒體質的可以進補

  冬至吃餃子就是取進補之意。相傳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醫聖”張仲景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因此,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進補方法。

  2、血壓波動的可以沐足

  把藥煲成水進行泡腳,藥物通過毛細迴圈進入人體,達到調理內分泌、滋陰理腎、平肝火等功效,還能改善血迴圈、起到降壓的作用。特別適合在冬天服用降壓藥效果不佳,或前期血壓波動、控制不好的高血壓患者。

  3、要保暖,勤搓手,常晒背

  冬季是各種心臟疾患好發的季節,注意全身和心臟部位的保暖,對減少這類疾病的發生有直接關係。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如勞宮、魚際、合谷等。通過揉搓手掌、揉按手指可充分刺激位於手心的勞宮穴,讓心臟逐漸興奮起來。

  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引發外心腦血管疾病。冬至時節氣候寒冷,在陽光充足的時候,經常晒晒後背有助於補益身體陽氣。

  4、適當合理的運動

  動則陽升,運動是抵禦寒冷的重要方式,身體動起來,寒冷就會立即遠離軀體。但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這種運動的形式和強度,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去進行。當然更不能在霧霾的天氣裡去運動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