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主治醫師 谷曉廣

  中毒性壞死性表皮鬆解型藥疹面板表現為表皮全層壞死及表皮下大皰形成。大多數藥物都具有引起藥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藥物,但以抗原性較強者引起的最多。多為磺胺類,水楊酸鹽,保泰鬆、氨基比林等解熱鎮痛藥,酚酞,青黴素,四環素,巴比妥,苯妥英鈉等。此外,對患有先天過敏性疾病的機體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發生藥疹的危險性比較大。表皮全層壞死及表皮下大皰的檢查診斷有哪些?
  1、血常規檢查:嗜酸性粒細胞常增加,白細胞可增高,有時亦出現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者。
  2、肝、腎功能檢查:有肝、腎功能反應時,應進行相應的有關檢查。
  3、藥物過敏試驗
  (1)體內試驗:
  ①斑貼試驗(patchtest):在藥疹中陽性率較低,曾報道陽性率為31.5%,對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的陽性率較高。斑貼試驗比較安全、簡便,如果出現陽性則不需要再做皮內試驗及激發試驗。青黴素及頭孢菌素類濃度可選10%~20%較好,基質用凡士林或70%酒精陽性率較高,卡馬西平濃度應為3%~10%。
  ②皮內試驗:主要用於檢測Ⅰ型變態反應,陽性率可達89.7%,對青黴素、頭孢菌素類和金鹽製劑陽性率較高。應從低濃度開始,結果陰性時再逐漸加大濃度,這樣會比較安全。

  ③激發試驗:藥物性皮炎消退後一定時期(1~2個月),用致敏藥物仿照原來的給藥途徑,再次給藥以觀察反應情況來進行判斷。該方法可靠,但十分危險,對重症藥疹不能應用。在發疹型藥疹,激發試驗嚴重者可發展為剝脫性皮炎。本法可用於固定性紅斑及無潛在性危險的紅斑型,用藥量要因人而異,在較重者激發藥量要小,輕者藥量可大,一般初次激發藥量為1/10常量或更小,若無反應,則再次激發藥量增加至1/10~1/4,而後依次1/2直至全量,每次激發應觀察6~24h,若無反應再進行一次激發。對受試者應密切觀察。
  (2)體外試驗:
  ①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檢測:血清中的抗體包括IgG、IgM、IgA和IgE,檢測方法有放射性免疫測定(radioallergo-sorbentassay,RAST),微量血球凝集試驗(hemagglutination)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rme-linkedimmunosobentassay,ELISA),RAST是用於檢測Ⅰ型變態反應藥疹IgE的檢測方法。
  ②嗜鹼細胞脫顆粒:用患者嗜鹼性粒細胞與致敏藥物(直接法)或用兔嗜鹼性粒細胞與患者血清加致敏藥物(間接法),使其脫顆粒以檢查藥物過敏原。僅用於Ⅰ型變態反應。
  ③淋巴細胞轉化試驗(SLTT):外周血中致敏的小淋巴細胞在藥物(特異性抗原)刺激下,於試管中培養2~3天,可轉化成淋巴母細胞而發生增殖分裂的一種方法。有發現60%複方新諾明過敏的患者SLTT陽性,國內有研究證明其陽性率53.7%。雖然SLTT敏感性較低,但其特異性高,至今尚無假陽性報道,故不失為藥疹的一個實驗診斷方法。

  ④巨噬細胞遊走抑制試驗(MIF試驗):將患者淋巴細胞+豚鼠巨噬細胞+被檢藥物,孵育24h後觀察結果。發現其陽性率可達53%~70%。
  ⑤淋巴細胞毒性檢測:在抗癲癇藥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卡馬西平)及磺胺類藥物引起的發疹性藥疹,由於考慮與藥物代謝產物解毒過程中某些酶缺陷而引起的毒性有關。故可用本試驗,用可疑藥物與患者淋巴細胞在體外培養,觀察淋巴細胞的死亡數量以檢測其藥物毒性。結果7例磺胺藥疹均陽性,50例抗癲癇藥疹有40例陽性。目前本試驗仍處於研究階段。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