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劉正新

  胃丟失蛋白也就是蛋白丟失性胃腸病(protein-losinggastroenteropathy)是指各種原因所致的血漿蛋白質從胃腸道丟失而致低蛋白血癥的一組疾病。臨床表現因原發病的症狀和體徵而各不相同。胃丟失蛋白的病因:

  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有三:

  1、胃腸黏膜糜爛或潰瘍導致蛋白滲出或漏出。

  2、黏膜細胞損傷或缺失,細胞間緊密連線增寬,導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漏入腸腔。

  3、腸淋巴管阻塞,腸間質壓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質的腸間質不但不能保持在間質中或被吸收入血迴圈,反而使其溢位,進入腸腔而丟失。腸道炎症引起蛋白丟失性胃腸病的機制還不清楚,可能是由於炎症區細胞外液和炎性液體滲出所致。

  在正常情況下,漏入胃腸道的血漿蛋白量不多,估計這些蛋白質不到血迴圈白蛋白的6%,只相當於這些血漿蛋白每天分解率的10%~20%,其中90%以上被消化後又重新吸收,因此,胃腸道的分解代謝在血漿蛋白總的分解代謝中並不佔重要地位。

  在蛋白丟失性胃腸病時,血漿蛋白質從胃腸道的丟失遠越過正常喪失量。每天蛋白質在胃腸道的降解率可高達迴圈血漿蛋白質總量的40%~60%以上。蛋白質丟失性胃腸病時蛋白質從胃腸道丟失與蛋白質的分子量無關。血漿蛋白大量漏入胃腸道,致使血漿蛋白質半衰期縮短、週轉率加快。有研究表明,本病時由於血漿蛋白質無論其分子大小均從胃腸道黏膜漏出,因而合成率越慢和(或)半衰期越長的血漿蛋白下降越明顯。白蛋白和IgG的半衰期較長,即使機體進行代償性合成,其能力有限,肝臟合成白蛋白的速率最多能提高1倍;而IgG等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還不受血漿濃度降低的刺激,所以白蛋白和IgG的血漿濃度在本病時下降程度最重,使得本病患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癥。週轉率快、半衰期短的血漿蛋白,如轉鐵蛋白、銅藍蛋白、IgM等不易受到影響,本病時僅輕度降低。而纖維蛋白原半衰期最短、合成速率最快,故血漿濃度一般正常。丟失入胃腸腔的蛋白質在腸腔內被分解成氨基酸、肽而被再吸收入血迴圈,作為機體的氮源,如果丟失入胃腸道的蛋白質量較多、進入腸道的速度較快或腸蠕動較快,則有大量的蛋白從腸道排出。因腸淋巴管阻塞而致蛋白質從腸道丟失者,可同時有淋巴細胞從腸道丟失而致血淋巴細胞減少。此外,其他血漿成分如銅、鈣、鐵、脂質等也可從胃腸道丟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