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主治醫師 王合鋒

  DDH是小兒最常見的四肢畸形之一,是指發生在出生前及出生後股骨頭和髖臼在發育和(或)解剖關係中出現異常的一系列髖關節病症。它可以是非常輕微的髖臼發育不良,也可以是導致成人期嚴重喪失關節功能的髖關節病變。最初認為是由於原發性髖臼發育不良和關節韌帶鬆弛造成的,故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CDH)。

  發病原因,發病率約0.1%~1.5‰。女孩多見,佔80%~90%。懷孕16周開始,胎兒髖臼的發育明顯落後於股骨頭的發育,圓韌帶長度生長速度遠遠高於髖臼深度,至嬰兒出生時髖臼深度相對變淺,從而使髖關節活動度增大,有利於胎兒娩出,而不利於髖關節穩定。本病常合併關節韌帶鬆弛症、先天性馬蹄內翻足、先天性斜頸及其他系統的畸形。

  DDH分為三型:1.髖臼發育不良,又稱不穩定髖關節。新生嬰兒發生率約0.1%~3.5%。X線片常以髖臼指數增大為特徵,並隨生長髮育而逐漸穩定。採用髖關節外展位多數可自愈,少數持續存在髖臼發育不良,年長後出現症狀,並需手術治療。

  2.髖關節半脫位,股骨頭和髖臼發育較差,股骨頭向外上方移位,但未完全脫離髖臼,保留部分關節面接觸。X線片可見股骨頭向外移位、髖臼指數增大至30°以上,腹股溝前方仍可摸到股骨頭。髖關節半脫位不一定是髖臼發育不良的結果,也不是髖關節脫位的必然過渡階段,它可長期存在,成為一獨立型別。

  3.髖關節脫位,此型最常見,股骨頭已明顯脫離髖臼,多數向外、上移位,原始關節面無接觸。關節盂脣嵌入關節中,髖臼與股骨頭隔離,股骨頭無法進入髖臼,隨年齡增大,出現很多繼發性變化,治療更困難。根據股骨頭脫位高低又分三度(股骨頭和髖臼同一水平;股骨頭達髖臼外上緣;股骨頭位於髂骨翼水平)

  臨床表現,新生兒期和小嬰兒期(生後6個月內)進行細緻的臨床檢查特別重要。包括Ortolani徵和Barlow徵。

  臀紋不對稱,患側升高或多一條,整個下肢短縮,呈輕度外旋位,可作為新生兒期的篩查,但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診,如髖關節超聲或X線片。

  年長兒,行走時跛行是就診唯一主訴。單側脫位者症狀明顯,雙側脫位者,步態搖擺,表現“鴨步”。

  治療:保守治療,18個月以下患兒。Pavlik挽具。是6個月以下新生兒及小嬰兒DDH首選治療方法。適合6個月以下,髖臼發育不良,半脫位以及Ortolani徵陽性的全脫位。療程一般3~6個月。

  牽引復位,6個月以下,Ⅲ度脫位,內收肌攣縮較重的患兒。股骨頭逐漸獲得復位,避免缺血壞死發生。

  手法復位,適合6~18個月嬰幼兒的治療。全麻下內收肌切斷,輕柔手法復位,採用石膏固定。維持至少3個月。

  手術治療,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切開復位,去除妨礙復位的軟組織結構,實現股骨頭中心性復位。二是通過骨盆或股骨截骨等方法矯正髖臼和股骨近端的畸形。髂骨截骨術,髖臼成形術,遊離髖臼截骨術,Salter髂骨截骨術,Pemberton髖臼成形術,目前開展最普遍的重建型骨盆截骨術。

  

  超聲檢查小嬰兒髖關節參考標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