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也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兒童最常見的下肢先天畸形,不同地區發病率不同,我國的發病率約為0.9―1.2‰。女孩較男孩多,男女之比約為1∶5。雙側均可發病,單側約為雙側的一倍,左側多於右側,其比例為2∶1。
本病的真正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經醫學工作者多年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子宮內位置不正的機械因素,遺傳因素,韌帶鬆弛,內分泌因素,產後環境因素(如新生兒的抱裹方法,我國北方地區習慣將新生兒兩髖伸直位包裹,所以發病率較高。)。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主要病理改變為股骨頭與髖臼失去了正常的對應關係,股骨頭和髖臼發育較差,髖臼變淺,其內被纖維脂肪組織填塞,關節囊特別鬆弛且增厚,這些病理因素使股骨頭不能進入髖臼達到正常解剖關係,而造成脫位狀態。
因為本病的病因尚未確定,所以還沒有一種可靠有效的方法來預防本病的發生,只有對本病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要想早發現,必須瞭解本病的症狀和體徵。
1、雙側大腿皮紋及會陰部不對稱,患側臀部較突出。
2、新生兒雙下肢活動度不同,患側不愛活動。
3、走路較晚,步態異常,正常兒童一般1―1.5歲開始會走路,而患有脫位者多數超過1.5歲才學會走路,且走路步態異常,單側脫位者呈跛行步態,雙側脫位者呈搖擺步態。
4、髖關節外展活動受限,蛙腿徵試驗陽性。
5、雙側肢體不等長,患側較健側短,雙側屈髖屈膝,兩足並齊時,兩膝不等高。
發現本病後應及時治療,治療方法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一般6個月以下,使用Pavlic吊帶固定,6個月-1.5歲者,採用保守治療,即牽引後,全麻下復位石膏固定,後期採用支具固定,需要9―10個月時間。大於1.5歲者,則多采取手術方法治療,手術方法較多,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手術方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