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磷代謝紊亂所導致的慢性腎臟病相關代謝性骨病(CKD-MBD)的診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1、發病率高,病情進展快。當CKD患者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至50ml/min.1.732時即可出現鈣磷代謝異常,隨著殘餘腎功能的下降,其病變呈持續進展並導致骨骼、心臟、血管等一系列重要臟器的損害,是導致終末期腎衰(ESRD)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2、當今對CKD-MBD缺乏敏感的診斷方法,因此很難對ESRD患者採取個體化干預。
3、目前臨床使用的大多數糾正鈣磷代謝紊亂的藥物個體差異較大,使用不當極易引起嚴重併發症。本文重點介紹PD患者治療鈣磷代謝紊亂應關注的臨床問題。
含鈣磷結合劑的適應症掌握不嚴
鈣磷代謝紊亂對甲狀旁腺及骨骼的影響病理生理機制是複雜的,病理損害型別亦有多種,但臨床上通常將此分為二個大類,即高轉運腎性骨病及低轉運或動力缺失型腎性骨病。
除病理損害形態外,兩類CKD-MBD的最大差別就是甲狀旁腺功能狀態不一,前者相對亢進,後者被過度抑制而功能低下。從治療角度看,高轉運腎性骨病對維生素D受體激動劑(Vitamin D receptor activator,VDRA)有效,低轉運腎性骨病不僅無效,而且不當運用會使甲狀旁腺功能進行性抑制則進一步加重骨病,因此,此類患者對活性Vit D3類藥物禁忌。
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碳酸鈣及活性維生素D3(Vit D3)等含鈣磷結合劑在臨床的廣泛應用,使CKD-MBD的發病譜發生了很大變化。突出體現在高轉運骨病發病率明顯下降,而低轉運骨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有報道顯示在CRF3-4期患者,表現為高轉運骨病特徵的纖維性骨炎的發生率高達32%,表現為低轉運特徵的動力缺失性骨病僅為18%;而到PD治療階段,前者僅18%,而後者高達50%。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雖然複雜,但與盲目補鈣及濫用活性VitD3製劑密切相關。需要指出的是動力缺失型骨病的特點為PTH功能抑制導致骨代謝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為過度使用活性VitD3及高鈣血癥所致。此類患者對含鈣磷結合劑不僅無效,盲目使用可導致鈣和鋁的積聚增加,促發或增加軟組織、血管及心臟瓣膜鈣化的風險。
因此,對於ESRD患者在選擇使用活性VitD3製劑前應常規評估甲狀旁腺功能。K/DOQI指南建議iPTH水平高於300pg/ml的ESRD患者才考慮活性使用VitD3。對於長期PD患者更應注意這個問題。由於相當多的單位使用普通鈣腹透液(透析液鈣含量1.5-1.75mmol/L, 3.0-3.5mEq/L),此類透析液中的鈣離子濃度略高於血液,如果同時使用含鈣磷結合劑,極易誘發高鈣血癥及機體多臟器轉移性鈣化。因此,對於血磷正常或偏高的患者在使用含鈣磷結合劑時應嚴格把握指徵,以下情況慎用:1.iPTH≤150pg/ml;2.血鈣.≥2.5mmol/L。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