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毛穎民

  診斷要點

  1、臨床評估不能解釋的持續或反覆發作的慢性疲勞,休息後不能明顯緩解,而各項臨床檢查均無異常表現。

  2、下列症狀同時出現4項或4項以上,且這些症狀已持續存在6個月及以上,但不應早於該疲勞症狀。

  (1)短期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

  (2)咽痛;

  (3)頸部或腋窩淋巴結腫大,觸痛;

  (4)肌肉痛;

  (5)不伴有紅腫的多關節疼痛;

  (6)一種疼痛度更強的新型頭痛;

  (7)睡眠後精力不能恢復;

  (8)體力或腦力勞動後持續超過24小時身體不適。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慢性疲勞,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藥物不良反應所致的醫源性疲勞;或可以診斷為具有抑鬱症傾向的情緒失調,比如精神分裂症,厭食症等;或從發病前2年至今持續有不良嗜好,比如嗜煙,酗酒等,嚴重肥胖者。

  本病應與神經衰弱、絕經前後諸證、內分泌失調、神經官能症等相鑑別。

  推拿治療

  1、治療原則

  行氣活血,通絡除疲。腎精不足者,治宜益腎填精;心脾兩虛者,治宜補益心脾,養心安神;肝鬱氣滯者,治宜疏肝理氣解鬱。

  2、基本治療

  ⑴取穴及部位:印堂、攢竹、睛明、魚腰、太陽、神庭、頭維、百會、耳門、聽宮、聽會、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大椎、至陽、命門、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肩髎、曲池、手三裡、內外關、合谷、承扶、風市、委中、陽陵泉、太溪、太沖及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

  ⑵主要手法:一指禪推、㨰、按揉、點、擦、拿、推、彈撥、掃散、運等手法。

  3、操作方法

  (1)頭面部操作:患者坐位,醫生雙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30遍;雙手分推攢竹至太陽30遍;拇指點按睛明、陽白、太陽、頭維、百會、風池穴,每穴各1分鐘;運法作用於耳前耳門、聽宮、聽會穴及耳輪部,耳背部;用五指拿法從前髮際頭頂部拿至枕部,5~10遍;掃散側頭部膽經循行區,5~10遍;指端擊法擊頭部1分鐘。

  (2)胸腹部操作:患者仰臥位,醫生單手掌推胸腹部正中任脈線以及兩季肋部,3~5遍;按揉膻中、中脘、神闕、氣海、關元穴,每穴各半分鐘。

  (3)腰背部操作:患者俯臥位,醫生用㨰法及掌根或全掌推督脈及膀胱經的兩條側線,3~5遍;按揉大椎、至陽、命門、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穴,每穴各1分鐘;擦法作用於腰骶部,以透熱為度。

  (4)四肢部操作:患者仰臥位,拿或㨰上肢2分鐘;按揉肩髎、曲池、手三裡、內關、外關、合谷穴,每穴各半分鐘;患者再取俯臥位,一指禪推或按揉下肢膀胱經、肝經、脾經、腎經循行方向操作3~5遍;拿下肢2分鐘;按揉承扶、風市、委中、陽陵泉、太溪、太沖穴每穴半分鐘;搓抖上下肢各1分鐘。

  辨證加減

  1、腎精不足

  (1)掌擦督脈及膀胱經2分鐘;

  (2)側擦腰骶部2分鐘;

  (3)按揉三陰交、腎俞、命門、太溪穴,每穴各半分鐘。

  2、心脾兩虛

  (1)摩腹部5分鐘;

  (2)按揉中脘、足三裡、心俞、脾俞穴,每穴各半分鐘。

  3、肝鬱氣滯

  (1)分擦季肋部2分鐘;

  (2)按揉期門、行間、太沖穴,每穴各半分鐘。

  其他療法

  1、鍼灸療法:取百會、心俞、脾俞、肝俞、腎俞、神門、足三裡、三陰交,毫針針刺,補瀉兼施,每次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2、面板針療法:輕叩督脈和背俞穴,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

  3、耳針療法:取心、肝、脾、腎、腦、皮質下、神門、交感,每次選用3~5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隔2~3日一次。

  4、拔罐療法:選足太陽經背部第1、2側線,施走罐或閃罐法,以背部潮紅為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